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756949.html
闺蜜小叶与她老公又吵架了。
起因竟然是因为一个遥控器。小叶打算看电视,没找到遥控器,问了一旁玩手机的丈夫:
“遥控器在哪儿啊?”
“在那边吧可能。”
“你为什么总是乱丢东西啊?”
“好了,我知道错了。”
“你有什么错?你没错。”
“那好吧。”
“你倒是说句话呀?气死我了!”
“......”
小叶内心愁绪万千:找这个老公,一开始以为他是老实,没想到是木讷,什么事都自己闷着,跟他吵架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声无息,简直烦透了。
小叶和老公性格迥异,一个像叽喳的麻雀,一个安静得出奇。
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找不到了不要紧,找不到和伴侣顺畅沟通的“钥匙”,才真急人。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规则
曾有一个关于夫妻双方适配程度的心理测试,是从考量双方原生家庭的角度切入的:
自己的父亲和对方的母亲能否成为好夫妻?
自己的母亲和对方的父亲能否成为好夫妻?
自己的父亲和对方的父亲能否成为好兄弟?
自己的母亲和对方的母亲能否成为好姐妹?
参与者需要通过对各自父母的了解,进行想象匹配并打分。如果非常合适,记5分,如果这样的组合可能会糟糕透顶,那就记成负5分。根据匹配程度,在5到负5区间内任意打分。
最后把这四个值加起来,得出最终的数值。
分数越高,说明契合度越高;分数越低,则说明差异性越大。
打分过程中,有的人表示:“当我尝试完成这个测试时,感觉到很不安,不想继续下去。”
有的人惊呼:“我终于明白我跟TA的矛盾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我爸跟他妈吵起来了,真像!”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习得父母的生存模式、互动模式以及爱与被爱的价值观,并深深地印刻到我们的人格与行为中。
有一句话这么说:一对夫妻的床上躺着六个人。
也就是说,一段婚姻,其实是两个原生家庭的结合,许多问题往往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来的,只是呈现在了我们的伴侣关系中。
《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人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而所谓夫妻冲突,就是指夫妻双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求,因都想满足各自需求而产生的沟通冲突。
强迫性重复
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是如何发生的呢?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一生都在为了爱情飞蛾扑火,她执着、倔强而又痴傻,努力讨男人欢心,乐此不疲。
不得志的作家对她家暴;
有妇之夫利用她满足成就感;
合伙人男友逼着她去做浴室女郎;
理发师男友在她离开后立马娶妻生子......
可她却说:
“在这儿是地狱出去也是地狱,两边都是地狱的话,还不如两个人在一起。”
“打我也没关系,总比一个人孤零零的要好。”
但偏偏那么巧,每一个男人最后都离开了她。松子始终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强迫性重复”,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松子的一生,就在不自觉地、强迫性地重复着和那些不具备正常的爱的能力的男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
这种模式给她造成不幸,却因为熟悉而让她觉得安全——因为这种模式恰恰是在她的童年期形成的。
松子的妹妹天生体弱多病,长年卧病在床。出于对小女儿的愧疚与怜悯,父亲把所有的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