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是以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银杉、黑叶猴为代表的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始建于年,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省最早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概况
1、位置: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北缘,西北、北面、东北与重庆市接壤,西南、南面、东南分别与县内大矸镇、三桥镇、阳溪镇、洛龙镇相连。保护区北起贵州岩,南抵乱石坎,西到向石台,东至白岩界。地处东经°21′35〞—°47′37〞,北纬29°00′02〞—29°13′17〞,南北长24.82km,东西宽42.04km,总面积hm2(核心区.3hm2,占35.2%;缓冲区.4hm2,占28.0%;实验区.3hm2,占36.8%)。
2、地貌: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高原北部,为大楼山脉东段南缘支脉,地貌属黔北山原中山峡谷、低山地。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于麻抓岩.9米,最低海拔于海洋溪米,相对高差.9米,平均海拔米,山地坡度25度以上的占80%,是一个以中山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3、气候
北部林区日照少,年日照至小时,湿度大,常年多雾,降水量至毫米,相对湿度88%,南部林区日照稍多,年日照至小时,气温偏高,年降水至毫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4、土壤
由于保护区的独特成土条件,各种土壤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保护区内,呈地带性的土壤分布和非地带性的土壤分布。地带性土壤包括分布于海拔-米以下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黄壤和-米以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包括石灰土、冲积土、石质土和粗骨土4个土类。保护区内土壤PH值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黄棕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壤PH值在5.0左右,属于酸性土壤类型,这一PH值范围并未达到植物酸害的程度;另一种是以石灰土发育形成的土壤PH值在6.0-8.0,属于石灰岩土类型。
5、河流及水资源
灰矸河位于保护区西侧,大沙河位于保护区中部,分别流入梅江汇芙蓉江,洛龙河位于保护区东侧,直接流入芙蓉江。
6、旅游资源
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繁多,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洞穴类有仙女洞、黄泥洞、城门洞、私钱洞、老龙洞;瀑布类有天生桥瀑布、王冠洞瀑布、大标水瀑布;山石类有甑子岩、花岩、天生桥、灰矸河岩群、飞沙岩和万卷书;河流类有大、小沙河、灰矸河;水库类有海洋溪水库、陈家河沟水库、大标水水库;生物类有银杉群落、珙桐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黄杉群落、黑叶猴群、猕猴群;文物古迹有“黔蜀门屏”、大沙河烈士纪念碑、仙女洞岩棺;风土人情有仡佬风情、傩戏;土特产有洛党(川党变种)、天麻、黄连、方竹笋、道真茶叶。
7、森林面积和蓄积
根据林保数据,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08公顷,占83.8%;非林业用地面积.92公顷,占16.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公顷,占82.3%;疏林地.45公顷,占0.8%;灌木林地.22公顷,占14%;未成林造林地.52公顷,占1%,宜林地.79公顷,占2.1%。森林覆盖率80.6%,林木绿化率81.17%。活立木总蓄积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立方米,占99.45%;其它(疏林、散立木、四旁树)蓄积立方米,占0.55%。
二、动植物资源
据科学考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共有动植物科属种(变种)。
1、植物资源
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共有植物科属种。低等植物59科属种,其中大型真菌47科95属种,地衣植物12科19属35种;高等植物科0属种,在高等植物中,有苔藓植物62科属种、蕨类植物41科属种、种子植物科属种,在种子植物中有裸子植物7科15属26种、被子植物科属8种。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野生植物33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杉、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6种。银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是第三纪“活化石”、“植物熊猫”,仅分布于湖南、广西、贵州和重庆四个省(区)。保护区内的银杉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现有银杉面积m2,21个分布点,天然株数株,占全国天然银杉总数6株的26.4%,其中1m高以上植株株,占全国1m高以上株的33.9%,居全国之首,树高5米以上的株,其中结果母树41株,最大一株树高19.6米,胸径48.7厘米,树龄年以上,是全国银杉的重要生物基因库。区内有珙桐16株,其中结果母树2株,最大一株胸径25厘米,树高15米。有南方红豆杉约25万株,平均高2.5米,胸径6厘米,集中分布公顷,最大一株胸径50厘米,树高15米。属国家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水青树、十齿花、香果树、篦子三尖杉、黄杉、香樟、闽楠、润楠、楠木、鹅掌楸、川黄檗、凹叶厚朴、榉树、红豆树、喜树、杜仲、金毛狗、单叶贯众、华南五针松、金荞麦、峨嵋含笑、油樟、野大豆、胡豆莲、红椿、毛红椿、拟高粱27种。另外,还有贵州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隶属12科17属,分别是大明松、铁坚油杉、铁杉、穗花杉、三尖杉、粗榧、木瓜红、红花木莲、深山含笑、青檀、华南桦、领春木、金钱槭、清钱柳、银鹊树、紫楠、川桂、檫木。
保护区植物地理成份复杂多样,东亚特有科达10科,分布为十齿花科、水青树科、南天竹科、银杏科、领春木科、大血藤科、鞘柄木科、三尖杉科、青荚叶科和旌节花科。保护区有中国特有属15属,中国特有种种,贵州特有种23种,其中单种特有属有银杉、珙桐等10属,少种特有属1属,多种特有属4属。
2、动物资源
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共有动物54目科属2种。有脊椎动物33目88科属种,其中兽类8目21科48属57种、鸟类15目38科属种、两栖动物2目8科15属27种、爬行动物3目10科28属34种(亚种)、鱼类5目11科38属45种和亚属;昆虫(包括蛛形纲、前气目)21目科属种和亚种。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36种。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云豹、林麝、金钱豹4种。区内现有黑叶猴19群只,其种群数量居贵州第二位,仅次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细痣疣螈、苍鹰、雀鹰、凤头鹰、松雀鹰、普通鵟、鸢、红隼、红腹锦鸡、白鹇、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锥、红翅绿鸠、短耳鸮、长耳鸮、斑头鸺鹠、鹰鸮、领角鸮、草鸮、灰鹤、猕猴、短尾猴、豺、水獭、黄喉貂、毛冠鹿、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斑羚、鬣羚32种;贵州重点保护动物有小麂、貉、猪獾、狗獾、鼬獾、豹猫、苍鹭、池鹭、白鹭、栗苇鳽、绿翅鸭、绿头鸭、普通秋沙鸭、雉鸡、翠金鹃、大杜鹃、四声杜鹃、鹰鹃、噪鹃、戴胜、大斑啄木鸟、黄嘴栗啄木鸟、斑姬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大山雀、红嘴蓝鹊、黑枕黄鹂、金胸雀鹛、褐胁雀鹛、矛纹草鹛、画鹛、灰翅噪鹛、赤尾噪鹛、黑脸噪鹛、白颊噪鹛、黑头奇鹛、红嘴相思鸟、棕头鸦雀、橙背鸦雀、棕颈钩嘴鸭、红头穗鹛、栗头凤鹛、白领凤鹛、银环蛇、丽纹蛇、绞花林蛇、赤链蛇、王锦蛇、玉斑锦蛇、黑眉锦蛇、双全白环蛇、黑背白环蛇、锈链腹链蛇、乌华游蛇、虎斑颈槽蛇、翠青蛇、山溪后棱蛇、平鳞钝头蛇、钝头蛇、灰鼠蛇、斜鳞蛇、乌梢蛇、尖吻腹、短尾蝮、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福建竹叶青(竹叶青)68种。区内有国家保护有益的、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22目58科种,其中脊椎动物18目54科种,无脊椎动物4目4科7种。
迄今为止,大沙河自然保护区共鉴定了同翅目叶蝉科干大叶蝉属和平额叶蝉属2个新属,发现了新种85个,涉及12目33科,分别为道真拟歪尾蠊、二刺钩襀、大斑钩襀、大沙河新襀、矛奇螽、大沙河单突丝尾螋、黑单啮、梯斑单啮、单带狭啮、春枫狭啮、淡瓣狭啮、黔黑狭啮、道真狭啮、褐带肘狭啮、贵州带啮、杨氏双啮、黑脉离啮、中华犸啮、锤形后半啮、中国中叉啮、雅君联啮、无齿丽斑啮、长瓣带麻啮、外角斑麻啮、长尾点麻啮、仙女洞边大叶蝉、黑纹条大叶蝉、隐斑条大叶蝉、黑头条大叶蝉、焦氏条大叶蝉、大沙河干大叶蝉、叉突平额叶蝉、黑额凸冠叶蝉、尖板带叶蝉、一点带叶蝉、白条黄边木虱、缘斑邻个木虱、黑背邻个木虱、灰斑离溪蛉、刺瓣祝蛾、狭翅素祝蛾、拟肘部祝蛾、宋氏蝎蛉、翼蝎蛉、大沙河蝎蛉、古蔺蝎蛉、大沙河蚊蛉、多斑蚊蛉、大沙河蜚蚊、茂发蜚大蚊、于氏拟隐摇蚊、勺尖多足摇蚊、大沙河姬蜂虻、大沙河喜舞虻、大沙河金长足虻、贵州嵌长足虻、草溜芒蝇、杨氏拟粉蝇、道真细麻蝇、李氏淡毛三节叶蜂、遵义淡毛三节叶蜂、大眼拟齿角叶蜂、刘氏窗胸叶蜂、近方短叶蜂、黑距粘叶蜂、黄褐片爪叶蜂、左氏侧跗叶蜂、林氏钩瓣叶蜂、林氏方颜叶蜂、红色方颜叶蜂、宽带短角叶蜂、粗角近脉叶蜂、十节真片叶蜂、单齿真片叶蜂、双齿幽灵蛛、白腹园蛛、双钩园蛛、道真园蛛、大沙河中遁蛛、河坝腹峭蛛、多刺腹峭蛛、凹蚁蛛、长拟蝇虎、钩状合跳蛛、镰性雅蛛。
3、中药材资源
保护区气候、土壤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据保护区科考调查结果,全区共有药用维管束植物科属种。其中蕨类植物41科92属种,裸子植物7科19属25种,被子植物科属种。
三、机构体制现状
管理局是隶属于省林业厅的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保护区管理局局址位于县城尹珍大道银杉广场左侧,局办公楼㎡,局内设机构有办公室(含人事教育)、计划财务科、科研科、社区发展与旅游管理科,林政资源管理科和林业公安派出所6个科(室),下设仙女洞管理站、前峰管理站、大沙河管理站和磨盘石管理站,站下设置8个护林组主要从事日常巡护工作。机构编制23人,其中事业编制18人,公务员(公安)编制5人。现有正式职工21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7人;按管理岗位划分,有正处2人,副处级1人,正科级5人,副科级2人;另外聘有工程管理和护林员50人。仙女洞管理站位于大矸镇三元村,办公用房㎡;前峰管理站位于三桥镇接龙村,办公用房㎡;大沙河管理站位于阳溪镇四坪村,无站房;磨盘石管理站位于洛龙镇大塘村,办公用房㎡。各站均通公路,出入相对方便。
四、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地处我县北部,总面积亩,北临重庆市的南川、武隆两个县(区)。隶属贵州道真自治县洛龙、阳溪、三桥、大矸四个镇的13个村个村民组户人,人口密度42人∕公里,农民人均占粮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元(道真自治县年统计局资料)。
区内居民民族为仡佬族、苗族、汉族、土家族,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半文盲41%、小学40%、初中17%、高中2%。区内居民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烤烟、挖掘野生中药材和栽种中药材为主,养殖业主要以饲养猪、牛、羊为主,主粮为玉米,经济收入少,生活条件差,交通落后,十分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