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年2月24日—6月9日,韩国摄影师韩荣洙(HanYoungsoo,-)的个展《首尔影像-》(PhotographsofSeoul-)在美国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这是韩荣洙的作品第一次在美国展出。韩荣洙生前在国际上鲜有人知,而当我们站在今天回头看,他的照片却如此令人震惊—完美的构图,充满诗意和深度的瞬间,对社会细节的谨慎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昌庆宫,年。 摄影:韩荣洙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史乙(以下简称史):我在你父亲韩荣洙的简历上看到他是年在开城(Gaeseong)出生的。现在开城是不是属于朝鲜?从开城到首尔有多远?你父亲为何搬到首尔?是和父母家人一起搬离的吗?他是否还有亲戚留在开城?
韩善晶(HanSunjung,以下简称Han):正如你所说,开城现在是朝鲜的一部分。我从网上查到开城距离首尔有53.7公里,但这对我来说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我去不到那边。我父亲是因为朝鲜战争(-)和他的家人一起离开家乡的。我想今天还有亲戚住在开城,但不知道确切是谁。
史:今年2月,你父亲的展览《首尔影像-》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Mana馆开幕。展览介绍里面提到他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长大的。他有私人老师教授绘画和摄影吗?
Han:首先,我想说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父亲不属于那种“顾家”型,他的很多事情都不跟我们讲,以至于我完全不知道他从军的经历。关于那场战争,我在他的摄影集《战后的韩国众生-》(KoreanLivesAftertheWar,-)里找到他写的一段话,描述“重建时期的人民”:
战争(韩荣洙在这里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编者注)已经夺走了很多东西。它不仅无情践踏了我们深爱的家园和亲邻,还有他们的幸福、希望,乃至人性本身。这些好像还不够,最终它完完全全地夺去了地面上的一切,留下废墟、绝望、饥荒和悲伤。突然出现的“三八线”使民族独立的短暂幸福感相形见绌。它还撕开了悲剧的年代。在朝鲜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作为一个经历这场悲剧的士兵,我穿过了前线,目睹了无数令我愤怒的场景。我带着这些恐怖的记忆离开了军队,却发现自己仍然活在战争硝烟的痕迹中。然而,与此同时,令我吃惊的是人们面临“生活仍旧继续”这个事实。虽然徒劳、悲伤、震惊和绝望的情绪挥之不去,但大家都脚踏实地,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寻回属于自己的地方尽管存在着朝鲜战争的多重后遗症,年代却是一个在抗争中恢复的阶段。看着城市和乡村在重建,集市熙熙攘攘,孩子们闪亮的眼睛,听到我早已忘记了的欢笑声,我得以从中找到希望,得以缓慢但稳步地复苏我自己的人性。
史:你父亲是哪一年从军队回家的?他是接着去上大学了吗?年加入新线会之前,他有出国游历吗?为什么他选择摄影而不是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
Han:他曾在访谈里面说,他是年离开军队的。回家后他曾短暂地打理家族企业,但很快就从事摄影了。他访问过其他国家,也上了本科和研究生,还获得了一个商科的硕士,但这些都是年代中期他在摄影界成名以后的事。老实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他的职业或艺术追求,因为他从来没跟我说过。
史:年,你父亲同时加入了新线会和韩国摄影艺术家协会(PhotoArtistSocietyofKorea)。前者关心社会类题材,后者重视艺术表达。他为什么同时对两者都感兴趣?当时的韩国摄影师大都也是跨领域活动吗?
Han:新线会是韩国第一个摄影研究组织,摄影艺术家协会则是韩国最大的摄影师组织。当时韩国没有学校可以学摄影,不管是谁,如果想学摄影,都得加入类似的机构一起学习和工作。
史:年到年代上半叶是你父亲的成名期,当时他在艺术摄影和艺术圈都有建树,而他拍摄战后的首尔也集中在这个时间段。他在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前,就已经是一名专业摄影师了吗?为什么他最终选择了商业摄影作为主业?
Han:我父亲在年代末到年代中期是业余摄影师的状态,他爱好摄影,但从没有拿它挣钱。有一次,他获得拍平面广告的机会,结果反响还不错,此后就一直做下来了。
史:你父亲的两幅作品《预言》和《少女》分别被选入年和年的日本《世界写真年鉴》。你了解这两幅作品的情况吗?
Han:登载这两张照片的两本年鉴我还没找到,不过我找到了年的年鉴,收入了我父亲的另一张照片《弄堂里的小女孩》。
史:《弄堂里的小女孩》也被收入了年的《世界摄影年鉴》(WorldPhotoYearbook)。这张照片是不是也收进了你编辑出版的韩荣洙摄影集里面?
韩国首尔明洞,-年。 摄影:韩荣洙
Han:《世界摄影年鉴》是英国《摄影杂志》(PhotographyMagazine)出版的,年的主编是诺曼·霍尔(NormanHall)。1我在编辑《往日时光》(OnceUponaTime)摄影集时收入了《弄堂里的小女孩》。
史:《战后的韩国众生:-》是年出版的,你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出版背景吗?它和韩荣洙基金会这两年出版的摄影集之间有什么关系?Han:那本画册里的照片是我父亲本人选的。他在画册里写道:至今为止,韩荣洙基金会编辑和出版了三部摄影集—《首尔:摩登时代》(Seoul:ModernTimes)、《往日时光》和《大河流年》(TimeFlowsinRiver),包括很多以前他没有发表过的照片,还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的评论文章。
史:年你父亲创办了广告工作室以后,他还继续拍摄首尔街头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吗?此后他更喜欢什么题材?
Han:成立商业工作室后他就不再做街头摄影了,我想他太忙了。当事业稳定下来后,他的兴趣转向了风景摄影。我听说他每个周末都爬山,就是为了拍照。年,他出版了一本风景题材的画册《韩国自然(TheNatureofKorea)。
年日本《世界写真年鉴》收入韩荣洙作品《弄堂里的小女孩》
年日本《世界写真年鉴》封底
韩国首尔忠正路,-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东大门,年。 摄影:韩荣洙
史:你父亲是韩国商业摄影的开拓者,他同时在多个摄影组织和文化机构任职。我觉得他好像并不介意“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是不是有矛盾,似乎对摄影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怎么理解摄影、艺术、文化表达之间的关系?
Han:他是韩国摄影界的先驱人物,在商业和纪实领域都是。他影响了其他摄影师。他从来没跟我说过关于工作的事情或者他对摄影和艺术的看法。我觉得这很糟糕,因为我从来没有直接聆听过他的观念。但是我知道他热爱摄影,不管是商业的、纪实的、风景的。
史:韩荣洙的私人档案对韩国摄影史研究是很珍贵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整理他的遗作的?你近期有什么归档计划?
Han:我父亲刚去世的时候我就想整理,但是很艰难,因为我还要工作养家,基本没时间顾得上他的东西。中间很多年就是一点一点整理,直到我成立韩荣洙基金会,致力于再发掘我父亲的个人风格。年至今,基金会一直忙于把他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整理文字材料、办展览、出书。
史:基金会的模式令人赞赏。在中国,越来越多摄影师的后代们正在整理和研究先辈的作品,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些家庭史料的重要性。你是否愿意分享创办韩荣洙基金会的经验?比如成立基金会的目的、宗旨目标、资金支持、档案保存情况、推介方式等。还有,如果有学生或者学者希望做关于韩荣洙的研究,基金会可以提供哪些支持?
Han:我大学时学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接着就到匈牙利学习平面设计,同时在匈牙利摄影博物馆做设计师,这段时间我从很多策展人和管理者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成立基金会是为了系统地开展对我父亲作品的挖掘和面向世界的推广。它的资金来源有二:一是我做设计的收入,二是韩荣洙的作品和画册销售所得。基金会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工作室,我们夫妇二人一起管理,我先生是博物馆的策展人。虽然基金会很小,但这是韩国唯一一家摄影基金会。我希望它保持活力,可以让更多人知道韩荣洙的作品。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基金会将注重展览和出版。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资助研究者展开相关的研究。
史:谢谢!
韩国首尔太平路,学院剧场,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附近,-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万里洞,-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贞洞,-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游园地,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游园地,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鹭德岛,-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鹭德岛,-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栗岛,-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汉江,年。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年。摄影:韩荣洙
疗伤者的日常表达—韩荣洙的首尔影像-
年以前,韩国以外的摄影师和摄影研究者很少听过“韩荣洙”这个名字。而在韩国摄影史上,韩荣洙是一个元老级的人物。他是韩国第一个以“现实主义”自我定位的摄影群体新线会(Sinseonhoe)的核心成员,是韩国商业广告摄影的先驱—韩国第一个广告摄影工作室的创办者,也是韩国商业摄影协会的创办者之一。从年代后期进入摄影领域到年去世,韩荣洙先后活跃在韩国艺术摄影协会、文化团体协会、艺术家协会等文艺团体,并多次担任全国艺术摄影比赛的评委主席。在韩荣洙的职业生涯中,“摄影师”和“艺术家”似乎是他着意合二为一的身份。近年来,女儿韩善晶对他早年作品的全面整理、选编、传播和推广,让我们得以窥探韩荣洙摄影生涯中那段最为刻骨铭心的岁月。那是韩国政治动荡、政权更替、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年从军队回到首尔时,22岁的韩荣洙没有重拾自小就展露才能的绘画,而是选择自学摄影。在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社会动荡不安的年月,他不知疲倦地穿梭在首尔的大街小巷、民宅郊区,躲在相机后面,安静地观察和感受战后余生的国民和日益工业化的城市。这一时期,韩荣洙 摄影:韩荣洙
韩国首尔麻浦,年。 摄影:韩荣洙
敏锐而个性化的视觉能力和用摄影疗伤的潜意识,使得韩荣洙没有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拍摄。他的照片没有刻意经营的整体感,也不关心是否对观者的理性认知有所引导。吸引人的是看似不经意地对局部和细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