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又称“莞城”,广东省地级市,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位于广州东南、珠江口东岸,南邻深圳,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
三国时期建郡,有着多年的郡县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和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东莞有港澳同胞约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有“音乐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等美誉。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LEI世界大会全球余城代表聆听“东莞声音”。
年12月,被国家民委办公厅确定为第三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一、历史沿革
地名东莞的名称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相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闻名,故名东莞。“东莞”首次成为本地的名称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年)。东莞人大都以做莞草为业,又在广州之东,故名东莞。这是学界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因莞香而闻名,故名东莞。不过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第三种,山东省原有东莞郡,因北方战乱,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东莞郡的士族迁徙到东莞的位置,为了纪念北方故土,依旧把当地称作“东莞”。
建制先秦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东莞属南越。
秦汉
公元前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时东莞属交州(南交)。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
两晋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深圳南头)。
唐宋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
明清
明万历元年(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和香港),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清朝后期,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民国
民国,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年,属粤中行政区。
年,属惠阳专区。
年11月,东莞县曾短期隶属广州市。
年01月,撤销惠阳专区,东莞县划归佛山专区。
年0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
年06月,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
年0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年01月,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二、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年01月,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09月撤消东莞县,建立(县级)东莞市;
年01月,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市是当时全国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直属广东省;
年,东莞市开始撤区公所建镇,实行镇辖村体制;
东莞六片区分布
年02月24日,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撤销东莞市莞城镇和篁村区、万江区、附城区等3个区公所,设立东莞市城内区街道办事处、城外街道办事处、万江区街道办事处、附城区街道办事处、篁村区街道办事处5个街道办事处。
年01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07月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筹备组成立,作为正县级单位(东莞成立地级市之后计划成立的第一个区,后被广州当局反对,设区计划夭折),管辖城内区街道办事处、城外区街道办事处、附城区街道办事处、篁村区街道办事处和万江区街道办事处5个科级街道办事处。
0年03月,撤销附城区街道办事处,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
1年10月,撤销篁村区街道办事处,设立南城街道办事处;
2年01月,撤销年01月分设的城内街道办事处、城外街道办事处,合并重新设立莞城街道办事处;
2年11月,撤销万江区街道办事处,设立万江街道办事处;
至年09月东莞市下辖28个镇和4个街道;各镇(街道)共下辖个村和个社区。村下辖若干村民小组,社区下辖若干居民小组。东莞实行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行政区管理;镇行政管理机构为镇人民政府,街道行政管理机构为街道办事处;村行政管理机构为村民委员会,社区行政管理机构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截至年5月1日,东莞市辖32个镇(街道),其中包括4个街道(莞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28个镇(石龙镇、石排镇、茶山镇、企石镇、桥头镇、东坑镇、横沥镇、常平镇,虎门镇、长安镇、沙田镇、厚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黄江镇,樟木头镇、谢岗镇、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麻涌镇、中堂镇、高埗镇、石碣镇、望牛墩镇、洪梅镇、道滘镇)。
中共东莞市委员会、东莞市人民政府驻东莞市南城街道胜和社区鸿福路99号。
片区划分片区名称简称下辖街镇城区片区城区片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石碣镇、高埗镇水乡新城片区水乡片区麻涌镇、洪梅镇、中堂镇、望牛墩镇、道滘镇滨海片区滨海片区虎门镇、长安镇、厚街镇、沙田镇、东莞港开发区(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片区松湖片区石龙镇、石排镇、茶山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松山湖高新区(生态园开发区)东部产业园片区东部片区常平镇、黄江镇、企石镇、桥头镇、横沥镇、谢岗镇、东部工业园(银瓶新区)东南临深片区临深片区塘厦镇、清溪镇、樟木头镇、凤岗镇三、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东莞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地理坐标为东经°31′-°15′,北纬22°39′-23°09′。最东端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最南端是凤岗镇雁田村的雁田水库,最西端是沙田镇西大坦村的狮子洋中心航线,最北端是中堂镇潢涌村的东江北支流中心航线。东西长约70.45公里,南北宽约46.8公里。东莞市东接惠州市惠城区和惠阳区,南抵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西挨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和萝岗区,北达广州市增城区和惠州市博罗县。四周共与广州、深圳和惠州的9个县级行政区接壤。
地质地貌东莞市地质构造上,位于罗浮山断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起伏较大,海拔多在-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公顷,浅海滩涂面积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气候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振幅小,季风明显。5-9年,年平均气温为23.1℃。最暖为6年,年平均气温为23.6℃;最冷为8年,年平均气温为22.7℃。一年中最冷为1月份,最热为7月份。年极端最高气温37.8℃(出现在6年8月2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1℃(出现在8年12月23日)。日照时数充足,5-9年平均日照时数为.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其中,9年,日照时数最多,达.5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最少是6年,仅有.1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35%。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5-9年年平均雨量为.9毫米。最多为8年,年雨量.0毫米;最少为9年,只有.4毫米。常受台风、暴雨、春秋干旱、寒露风及冻害的侵袭。
水文东莞市主要河流有东江、石马河、寒溪水。市境96%属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镇新开河口。有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石马河流入,至企石镇有企石河流入。至石龙镇分出东江南支流后,东江北干流续流至石滩,与来自增城市的支流汇流,经石碣镇、高埗镇、中堂镇、麻涌镇的大盛村注入狮子洋;东江南支流斜向西南,在峡口社区接纳来自市境中部的寒溪水,峡口以下有三支较小的支流牛山水、蛤地水和小沙河,自东向西汇,入流经石碣镇、莞城街道、道滘镇、厚街镇、沙田镇于泗盛注入狮子洋。东江北干流与南支流之间为东江三角洲的河网区。
林地划定了平方公里、占东莞土地面积的44.7%的市域生态线范围,在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构筑起东莞的“生态高压线”。建成大岭山、大屏障等15个森林公园,面积达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6%,构筑起从东北到东南的森林生态屏障。
全市林地面积超过平方公里,林地绿化率达98.5%。建立了莞香等15个野生植物保护群落,在松山湖、同沙湖、横岗湖、茅輋湖、佛灵湖等湖泊划定生态保护区。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区,规划保留了42平方公里的同沙生态公园;在长安、虎门等沿海城镇种植红树林0多亩;占地1.7平方公里的大王洲湿地公园。
四、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东莞市内已知矿产有Ⅶ类19种,矿床点66处。其中金属矿产Ⅲ类8种,矿床点34处:黑色金属矿产10处(铁矿点9处,钛铁矿1处),有色金属矿产23处(铜矿点4处、铅锌矿点4处、钨矿点10处、锡矿点4处、钛矿点1处),贵金属黄金矿化点1处。非金属矿产Ⅵ类11种32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9处(耐火粘土4处、泥炭土4处、石油1处),化工原料矿产14处(黄铁矿点6处、重晶石矿点3处、钾长石矿点4处、石盐矿点1处),建材非金属矿点3处(水泥灰岩2处、水泥粘土1处)。主要分布在东莞中部、南部和东部的山地,丘陵地带。矿产分布分散,无规律。
生物资源东莞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体型较大的野兽多栖息在东南山区,一般兽类出没于平川、丘陵。主要野生动物有:哺乳类、鸟类、鱼类(种)、甲壳类和多种贝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等。主要野生植物有:树类种、竹类23种、内陆水域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种,水果类40多种、野生中草药89种。内陆水域中常见的浮游生物共8门属。
五、人口民族
截至年末,东莞市户籍人口.9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22万人,出生率为11.8‰;死亡人口人,死亡率为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年末东莞市常住人口.6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8.75%。
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莞市普查人口中,汉族人口.41万人,占总人口的95.06%;少数民族人口40.61万人,占4.94%。
截至年,东莞常住少数民族总数约为4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多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比例约2.3%,55个少数民族齐全。常住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数量将近18万人;其次是苗族,人数6万多人;再次是土家族,人数约4万人;瑶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数均约2万人。东莞市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数将近人。其余少数民族的具体人数情况如下:彝族1万多人;白族、黎族、仡佬族、朝鲜族均为多人;仫佬族、满族均为0多人;傣族、哈尼族、佤族、水族、蒙古族、土族、毛南族、畲族均多人;藏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均在人以下人以上;纳西族、赫哲族、京族、普米族、怒族、高山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独龙族、锡伯族、德昂族均在人以下;门巴族、俄罗斯族、裕固族、基诺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人数最少,均在10人以下。
东莞市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塘厦、长安、凤岗、虎门、寮步、大岭山等镇。其中塘厦镇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有4万多人;其次是长安,有3万多人;而凤岗、虎门、寮步等镇人数均超2万人。其余镇(街)少数民族人数平均在人以上,1万人以下。东莞市少数民族人口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人口流动性大,分布广泛。
东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占比45.3%;其次是贵州省,占比18.7%;再次是湖南省和云南省,占比分别为14%和8%;其余省市共占比约14%。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