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五季队长选拔爆最大冷门专业辩

昨晚《奇葩说》第五季的队长争夺战上演了一出大戏:由傅首尔、颜如晶两位老奇葩和台湾综艺节目制作人沈玉琳组成的正方对战华语辩坛的两位传奇辩手:熊浩和庞颖加上“最低学历”的清华硕士杨奇函组成的反方,就“奇葩星球规定:爸爸陪伴孩子每周低于12小时,就被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这一辩题进行交锋。

这是一道明显开脑洞的题目,大多数人从直觉上都会觉得题目有点扯淡,反方占有很大的优势,加上还有华语辩坛两位大神级人物坐镇,比赛结果似乎毫无悬念。

但比赛开始后,场面却是傅首尔领衔的正方牢牢的把握住了节奏,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专业辩手在“综艺咖”面前似乎毫无还手之力,票数一掉再掉。

正方其实也没有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他们主要强调了陪伴的重要性,12小时是一个底线,连底线都达不到就没有资格当爸爸。反方则强调陪伴固然很重要,但爸爸的资格应由家庭评判,而不应上升为一个死板的规定,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从逻辑上当然是反方占优,但三位学究式的发言却在观众那儿被判了“死刑”,就连高晓松都直呼“名校生大陷阱”又重现在了眼前。

其中有一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就在庞颖一本正经地抠“12个小时”这样一刀切地标准不合理地时候,沈玉琳几乎是用一种很俏皮地态度说道:“你不要一直心有挂碍,一直执着在12个小时。因为如果是规定,它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数字出来嘛。就像有的马路规定说,你不要超过50公里哦,那这是一个大家协调出来的嘛。49可不可以,51可不可以,都可以嘛。所以你要走出你的心魔,不要一直纠结在12个小时身上。”

这其实说到点子上了。如果是专业的政策性辩论,对于这12个小时就会锱铢必较,你必须交待这12个小时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得出的结论。这甚至会成为比赛的决胜点,因为如果交待不出来,你就在逻辑的角度没有论证辩题。可观众真的在乎这些吗?其实大家更想听到的是对于一个表面的、具体的辩题深度的价值剖析,去获得一些对自己人生真正有意义的启发。《奇葩说》虽然是娱乐化的辩论,但说到搞笑肯定比不上专业的娱乐节目,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观众爱看,不正是希望能在节目中找到对自我有益的人生解答吗?但可能是由于竞技辩论时间的紧凑与交锋的快速,越专业的辩手就越不会考虑观众而只顾那几个以逻辑为评判标准的裁判。小编听过很多专业的辩论比赛,一道关于爱情的辩题,全场都是关于爱情不同理解的定义在飞,事例最多就是提上一句:“像老夫老妻互相搀扶着看着夕阳,这样的陪伴不是爱情吗?”一笔带过,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这样的辩论可以赢得比赛,但赢不了人们对于辩论的尊重。

这也让辩论越来越不接地气,除了大学加入了辩论队的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gs/18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