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蓼科荞麦属(FagopyrumMill),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荞麦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但我国荞麦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荞麦栽培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凡荞麦,五月耕,经三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而考古学证据证明,在我国陕西地区,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即将荞麦作为粮食。因此,中国荞麦栽培开始时期不迟于西汉,即公元前1世纪后。经过西汉至南北朝至宋元的发展,我国南北方均有栽培,并在一些地区成为主食。尤其是生活在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同胞,不仅将荞麦(苦荞)作为主食,还将其作为祭祀用品,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苦荞文化。荞麦生育期短、适应性强、耐瘠薄,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因此,荞麦自古就受到我国农业从业者的重视。
我国作为世界荞麦的起源中心,资源非常丰富,已经报道的26个种在我国都有分布,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的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变异类型丰富,不少野生种的种群密度非常大。长期以来,野生荞麦多在荒山野地、沟边、路边自然生长,自生自灭。除个别野生荞麦(如金荞麦)被当作中药材利用外,绝大多数野生荞麦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随着中国现代工业、交通的发展,城镇建设、采伐森林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野生荞麦资源有濒临绝境的危险。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无人问津的局面已开始被打破,野生荞麦种质资源作为重要的植物资源而被广泛搜集、妥善保存和研究利用。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的许多优良性状逐步被发现,育种家已在将其作为亲本材料加以利用。许多学者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野生荞麦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进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野生荞麦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荞麦栽培史,同时也是世界荞麦主产国之一,苦荞和甜荞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每年种植面积在70万~万hm2,中国荞麦的年总产量为70万~万t。栽培荞麦在中国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北起黑龙江省,南达海南省的三亚市,东起沿海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城县、和田县及西藏的扎达县,目前的栽培种有甜荞,苦荞和金荞麦。其中甜荞和苦荞作为主要传统的一年生杂粮作物被大家熟知,甜荞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的一些低海拔地区;苦荞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从海拔高度看,甜荞主要分布在海拔~0m范围,最高上限为海拔4m,最低不到m;苦荞主要分布在海拔~m的范围,最高上限为m,最低为m。截至目前,我国通过国家级和各省区级审(鉴、认、登记)定荞麦新品种约50个。金荞麦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饲两用植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金荞麦可以用于治疗瘰疬、咽喉肿痛等证,目前市场上的急支糖浆、金荞麦胶囊等药物的主要成份也是金荞麦,金荞麦也因此被国医大师朱良春赞誉为中药抗生素。野生金荞麦同时也被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第一批,保护等级为II级,并载入《中国兽药典》和《饲料药物添加剂允许使用品种名录》。
荞麦不仅易于种植,而且有着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保健功能。荞麦淀粉含量十分丰富,其含量约占营养物质的73%,其中部分为抗性淀粉,同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因此它是很好的减肥食品,有利于降低血脂。从氨基酸组成看,其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其他主粮高得多,前者为小麦的2.5倍,后者为小麦的1.5倍,因此非常适合与大米、水稻等主粮搭配食用。荞麦中的脂质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特别富含亚油酸,能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荞麦中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包括镁、锌、钾、磷、铜、钼、硒等,其中硒在其他谷物中缺乏,硒可在人体内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协助人体将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排出体外,起到排毒、调节免疫的作用。同时,荞麦中含有强抗氧化剂如生育酚(维生素E)和黄酮类物质芦丁,盛花期苦荞花序中的芦丁含量最高可达11%,而其他谷物中几乎不含芦丁。芦丁又称维生素P,是其他谷类中所没有的一类营养素,是荞麦中最主要的抗氧化物质,其作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抗多种炎症;维持血管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和脆性;降血糖血脂血压;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延缓皮肤和肌体的衰老。荞麦作为特色经济作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了其饲用价值,古农书《三农纪·卷八》中即有载:“收荞衣,豆叶捣为末,和糠糟拌匀,泔水泡饲(猪)”,而现代营养学研究更证明了荞麦对于畜禽产品的品质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荞麦作为饲草开发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颁布,“健康中国”第一次上升为国家战略。荞麦作为营养最为全面的作物,有“五谷之王”的美誉,因此,荞麦会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荞麦基因资源创新研究组组长周美亮老师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