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作用归类二

中药药理作用归类二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的药性都属寒凉,按“热者寒之”的治病法则,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各种热证。所谓热证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体温升高的发热,而且也泛指体温虽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常具有某些热证症状,如口干、咽燥、面红、目赤、大便于结、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于热证的范畴。

热证根据其发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两型。

表热证的特点是虽有发热,但时有恶寒。有表证者当用解表药治之。

里热证则不同,它是由于外邪内传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热所致的一类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心烦口苦,呼吸迫促,小便短赤,大便于结或兼有便秘,腹胀,苔黄脉洪,甚至神昏谵语,发狂等。

里热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类,实热又可进一步分力气分热、血分热、湿热和热毒疮疡等各种类型,针对其不同类型和药物性能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以下六类:

1、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因有“寒凉折火”的性能,故主要用于清气分实热。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等,白虎汤为其代表方。

2、清热凉血药:

主要用于清解血分实热。所谓”血热”是指在温热病(相当于感染性疾病的极期和晚期或败血症期)出现的发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发斑发疹(皮下出血)、衄、吐血、便血等并发症,以及由“血热妄行”所致的其他出血症,本类药物可通过其清热作用而达到凉血的目的。常用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等,犀角地黄汤为其代表方。

3、清热躁湿药:

因湿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发热称为湿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重而痛、腹满食少、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黄腻等。因本类药物既能清热又能燥湿,部分药物还兼有解毒的作用,故主要来治疗湿热证,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治肠胃湿热以香连丸为代表,治湿热黄疽以栀子柏皮汤为代表。

4、清热解毒药:

这里所指的毒,是指火热壅盛引起的“火毒”或”热毒”,相当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以及伴随的病理变化,包括各种毒性反应。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疮疡、肺痈、肠痈等)、痢疾和部分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脑等)都属于热毒范畴。因本类药物具清热又兼有解毒作用,故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热毒证,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薄公英等,五味消毒饮是其代表方之一。

5、清虚热药:

所谓虚热,从理论上讲是指阴、阳、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发热,但通常专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如湿热病(相当于急性传染病)后期,热已伤阴所致的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阴虚发热证,又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等)所引起的午后发热、颧红盗汗、骨蒸劳热并有慢性进行性消瘦等证均为本类药物的适应症。常用药物有地骨皮、银柴胡等。青蒿鳖甲汤是其代表方之一。

6、清热明目药:

凡能清肝热或散风热,以治疗肝热和风热目疾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常用于肝热上扰所致的目疾。代表药物有决明子、青葙子、谷精草等,常用方剂有青葙汤、谷精龙胆散等。

关于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常把清热解毒与抗菌作用等同起来,把清热解毒药与抗菌素相提并论。然而从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却没有发现一个象抗菌素那样,有很强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的中草药应用于临床,相反,有的中草药虽抗菌作用不强,但对很多感染性疾病却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单纯用抗菌作用来解释本类药物的作用是不够全面的。近年来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认为本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可能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而呈现广泛的药理作用。现将近代药理研究所证明的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1)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中的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作用,但其抗菌范围和抗菌强度各有不同,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大蒜、金荞麦、知母、赤芍、鱼腥草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黄连、黄柏、黄芩、蒲公英、牛蒡子、菊花、紫花地丁、银花、生地、紫草等对多种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也有效。

抗菌的有效成分目前所知的有癸酰乙醛(鱼腥草)、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醌(紫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秦皮乙素(秦皮)、原白头翁素(白头翁)、小蘖碱(黄连、黄柏)等。

值得注意的是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并不一致,如穿心莲水溶性黄酮部分,体外有抗菌作用,但临床疗效却很差,相反,其内酯部分,体外虽无抗菌作用,但临床反而有效,可见仅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作用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已发现不少的清热药虽抗菌力不强,但却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微生物毒素在感染性疾病中是引起多种症状和组织损害的重要因素,用中药治疗微生物感染,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实验表明,丹皮、知母、黄连等在无抑菌作用的浓度时就能抑制金葡菌凝固酶的形成,使细菌的毒力减弱,从而减轻对组织的损害作用。

(2)抗病毒作用:

体外实验和临床实践都证明,银花、连翘、鱼腥草、贯众、黄芩、大青叶、赤芍、板蓝根、黄柏、丹皮等对流感病毒亚甲型有抑制作用;

银花、射干、贯众等对孤儿病毒(ECHO11)等也有抑制作用。

此外,蒲公英、鱼腥草、穿心莲、野菊花还能延缓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

(3)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能方泛地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不同方面,许多清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黄连、小蘖碱、黄芩、穿心莲、野菊花、石膏等能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鱼腥草素能使体内备解素的浓度增加,从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来抵御病源侵袭;

蒲公英、大蒜、黄连、黄芩等还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

黄芩甙、黄连、丹皮等对变态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解热作用:

犀角、石膏、知母、玄参、赤芍、紫草、地骨皮、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出汗。

(5)抗炎作用:

急性炎症是热证的主要表现,也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如连翘能抑制炎性渗出,黄连能加速炎症消退,黄芩能对抗伴有变态反应的炎症等。临床上用本类药物治疗急性和慢性感染性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与抗炎作用也有密切的关系。

(6)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牛黄、栀子、黄芩、丹皮等有明显的镇静或抗惊厥作用;

此外,生地、牛黄有强心作用;

黄芩、丹皮等有降血压作用;

银花有止血作用;

广豆根、紫草、蒲公英等有抗肿瘤作用;

白头翁、黄连还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一、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多入气分,能清气分之热,泻气分之火,故又名清气分法。适用于气分实热证。证见高热,烦渴引饮,汗多、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急性热性病,如乙脑、肺炎等气分证,常用药物有石膏、知母等;常用方剂有清气汤(白虎汤)等。

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附:芦竹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莲子心熊胆蛇胆猪胆鸭跖草葛花决明子青箱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夏枯草蕤仁夜明砂茺蔚子

例解:

(一)石膏《本经》

为一种含硫酸钙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石、碾碎,生用或煅用。

药用部分:为含水硫酸钙矿石。

产地:生产于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

炮制;挖出后去净杂石、泥土、生用或煅用。

性味:辛、甘、大寒。

归经:入胃、肺经。

功能: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生肌收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大寒,且有较强的清热泻火作用,善清气分实热,用于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躁、脉洪大、甚至神昏谵语等实热亢盛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如白虎汤。

2.能清泻肺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心烦口渴等实热证,常配伍麻黄、杏仁以加强宣肺止咳平喘之功,如麻杏石甘汤,治风热实喘等。

3.能泻胃火,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邪龈肿痛证,使热去则痛止,可与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煅石膏末有清热,收敛、生肌作用,外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等,常和知母、黄柏、青黛等同用。

用量:15-60克。

禁忌:胃弱、无实热以及有里湿者忌用。

参考资料:

1.内服经胃酸作用,变成可溶性钙盐吸收入血,可抑制神经(包括体温调节中枢)应激性,减轻骨骼肌兴奋和减低血管渗透性,而具有解热、镇痉、消炎、抗过敏作用。

2.煅后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二)知母《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

别名:连母、地参、穿地龙。

处方用名:知母、炒知母、肥知母。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清热、滋阴。

主治和应用:

1.本品苦寒而不燥,降火除烦,可清肺、胃实热。较多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证。常和石膏配合,以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如白虚汤。

2.有清肺、润肺作用,可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肺热、燥咳痰多,常与贝母同用。

3.适用于肺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心烦、咳血等,常配生地、丹皮、山药、黄柏等,如知柏八味丸,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等证。此外也常用于消渴病,配天花粉、葛根。

用量:3-9克。

禁忌:本品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知母甙、黄酮类、烟酸等。

2.中等量知母浸膏能麻痹呼吸中枢,使血压下降,并能使心脏麻痹;大剂量则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3.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4.动物实验:有解热作用。

5.常用于急性传染病之发热期,肺炎、肺结核、糖尿病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三)栀子《本经》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别名:山栀、黄栀子、山枝子、红栀子。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子、炒栀子、黑山栀。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肺、胃经。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适应于温热病,烦热懊恼,失眠等证、常与淡豆豉合用,如栀子豉汤。

2.能清三焦而利小便,清利肝胆湿热,常用于湿热郁结而致之黄疸、发热、小便黄短等证,多与菌陈、大黄同用,如菌陈蒿汤。

3.尚有凉血止血作用,常用于血热妄行鼻衄及肝热目赤肿痛等。常配伍茅根、旱莲草、茜草根、生地等。

用量:3-9克。

禁忌:脾虚便溏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黄连素、栀子甙、番红花甙等。

2.体外实验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杀灭血吸虫。

3.栀子的水浸膏及醇浸膏均能抑制血中胆红素的生成和促进胆汁分泌的利胆作用,还有持久性降压镇静作用。

4.常用于各种急性热病,充血性炎症,黄疸性肝炎,尿道炎等。

(四)龙胆草《本经》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东北龙胆的根。

别名:胆草、陵游、观音草。

处方用名:龙胆草、龙胆、胆草。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泻肝火、除温热。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肝胆实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胁痛、阴囊肿痛及湿疹等,常配伍黄芩、车前子、泽泻、木通、生地等,如龙胆泻肝汤。

2.用于肝火上炎,头目胀痛,常配石决明、牡蛎、钩藤、夏枯草等。

用量:3-9克。

禁忌:凡脾胃虚寒及肝经无实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龙胆苦甙,龙胆糖、龙胆碱。

2.少量于食前服用,能促进胃酸分泌,有健胃之效;食后服用,反使胃机能减退,分泌减少;大量服用则障碍消化,时有头痛,颜面潮红,而陷于昏眩。

3.尚有解热及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

4.临床适用于充血性炎症,对于胆道炎,十二指肠炎、尿道炎、效果较好。

5.龙胆末每服三克,连服三天,可预防流脑。

6.国外有用于治癌的报道。

(五)夏枯草《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欧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

处方用名:夏枯草、枯草花。

药用部分;果穗或全草。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肝火、散郁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清泄肝火,善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证,常配伍石决明、菊花等药。

2.具有良好的清肝火,散郁结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痰火郁结所臻的瘰疬、瘿瘤、或单用夏枯草煎汤或熬膏服。复方常与元参、连翘、生牡蛎、尾布伍用。

用量:6-12克。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龙胆苦参穿心莲马尾连十大功劳叶小檗刺黄连

例解:

(一)黄连《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

别名:鸡爪黄连、雅连、古勇连。

处方用名:黄连、川连、五连、雅连。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为清热燥湿要药,凡属湿热诸证,均可应用。其中,尤以肠胃湿热壅滞之泄泻,痢疾、疗效最佳。古方多单用,病情较复杂者,常需随证配伍,例如,湿热方盛,腹痛里急者配木香;痢疾热甚者配黄芩,如葛根芩连汤。

2.清热泻火作用较强,治心火亢盛烦燥不眠配阿胶、芍药,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胃热呕吐,多与姜汁拌炒用,配吴茱萸,即左金丸;治胃火炽盛的中消,多与知母、天花粉同用。

3.善于清热解毒,治痈疽疖疔,无名肿毒等证,与黄芩,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用量:3-9克。

禁忌:脾胃虚寒之泄泻,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等忌用;湿热病初起不宜早用。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成份为小碱(黄连素),还有黄连碱等。

2.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菌等有抑制作用。尤以对痢疾杆菌的作用为强。对皮肤真菌、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外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并有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扩张血管,降血压及解热作用。

3.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及阿米巴痢疾、肠伤寒、肺结核、百日咳、猩红热、砂眼、滴虫性阴道炎、上颌窦炎,湿疹及化脓性感染等有效。

(二)黄芩《本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

别名:枯芩、子芩、条芩。

处方用名:黄芩、子芩、条芩、枯芩、酒芩。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能:泻肺火、清湿热。

主治与应用:

1.本品长于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泻痢、湿温、黄疸、热淋等证。

2.能清泻上焦实火,尤以清肺热见长。用于肺热咳嗽,单用枯芩有效,亦可与桑白皮、地骨皮等配伍,以清肺止咳。若热盛火炽,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证,可单用黄芩炭煎服,清热而又止血;亦可与生地、白茅根等合用。

3.亦能清热解毒,常与银花、连翘同用,以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

4.还有清热安胎作用,常与白术同用,以治胎热不安。

用量:3-9克。

禁忌:肺寒咳嗽、胎寒欲坠,无湿热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黄芩甙、黄芩素等。黄芩甙水解产生贝加因及葡萄糖醛酸,贝加因有显著抗菌作用,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2.体外实验: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抗菌作用,并能抑制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

3.动物实验: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利尿、解热及镇静作用,并能抑制肠管蠕动,降低血管渗透性。

4.临床可用于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肠炎、肺炎、菌痢、尿路感染、皮肤各种炎症,以及高血压等病。

(三)黄柏《本经》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 (关黄柏)和黄皮树(川黄柏),除去栓皮的树皮。

别名:黄蘖、山屠、 蘖木。

处方用名:黄柏、黄蘖 、川柏、柏皮、炒黄柏。

药用部分:树皮。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肾、膀胱、大肠经。

功能:清湿热、泻火、解毒。

主治与应用:

1.具清热燥湿之功,用于多种湿热证,如泄泻、痢疾、黄疸、淋证、带下等。治泻痢,可配白头翁、黄连,如白头翁汤;治黄疸,配以栀子、甘草、即栀子柏皮汤。

2.又可退虚热,用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以及梦遗滑精等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既能滋肾阴之亏耗,又能兼泻妄动之肾火,如知柏地黄丸。

3.又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湿疹等证。

用量:3-12克。

禁忌: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内含小 蘖硷、黄柏内酯等。其抗菌作用与黄连相似。但黄柏对 肺炎双球菌作用最强。

2.还有降低血压及血糖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过高无效。

3.本品尚能兴奋平滑肌,促进胆汁分泌,有苦味健胃作用。

4.黄柏醇有保护血小板不易破碎的作用。

5.临床多用于急、慢性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及湿疹等疾病。

(四)茵陈《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的的幼苗。

别名:茵陈蒿、绵茵陈、白蒿。

处方用名;茵陈蒿、绵茵陈、茵陈。

药用部分:幼嫩茎、叶。

性味:苦、平、微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黄疸。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黄疸。如治阳黄(湿热黄疸),尿少色黄,有便秘结,配栀子、大黄。如治阴黄(湿寒黄疸),尿少色黄,大便泄泻,配干姜、附子、甘草。

2.适用于湿热黄疸,湿重者,如尿少,腹胀、腿肿、配白术、泽泻、猪苓、茯苓。

用量:9-15克。

禁忌:因瘀血而引起的发黄,或血虚萎黄者均忌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油、茵陈酮及叶酸等。

2.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病原性丝状菌、猩红色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动物实验:有解热、降血压、降胆固醇、抑制肠管及麻痹蛔虫的作用。

4.有利胆、利尿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缩短疗程,减轻症状,消除黄疸。

三)清热凉血药:

水牛角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

例解:

(一)生地黄《本经》

为玄参料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根。

别名:酒壶花、生白菜、干地黄。

处方用名:生地黄、干地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清热凉血及养阴作用,常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红或绛等证,多与玄参、犀角等同用,共凑清热养阴之效,如清营汤。

2.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等证,常与侧柏叶、茜草根等凉血止血药同用,如四生丸。

3.有生津止渴作用,可用于热病伤津、舌红口干或口渴唇燥,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如益胃汤。并可用于消渴证,口渴多饮,常与天冬、枸杞、山药、山萸肉等滋补肝肾药同用。

鲜地黄,亦称鲜生地,作用于干生地相近似,而凉血、生津效果尤佳。适宜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及血热妄行吐衄下血等证。

用量:9-20克。

禁忌:本品性较滋腻,脾胃虚弱腹满便溏者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地黄素、甘露醇、铁质、维生素甲等。

2.中等量对动物有显著强心作用,使血压升高,对衰弱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小剂量可使血管收缩,大剂量则使血管扩张。此外,还有利尿、降血糖的作用。

3.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二)牡丹皮《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

别名:花王、丹皮、粉丹皮。

处方用名:牡丹皮、丹皮、粉丹皮、花王皮。

药用部分:根皮。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清热凉血作用,适用于热病发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证。通常与生地同用,重者可与犀角配伍,如犀角地黄汤。亦可用于热入血分,夜热早凉、骨蒸无汗,常与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又具活血行瘀作用,可用于血阏闭经、痛经,或瘀血积聚,腹中包块等证,可与桂枝、茯苓、桃仁等同用,如桂枝茯苓丸。

3.既能清热凉血,又能活血行瘀,可用于肠痈,常配伍大黄、冬瓜仁等,如大黄牡丹皮汤。

用量:3-9克。

禁忌:孕妇及月经过多禁用。

参考资料:

1.丹皮煎剂做体外试验,对伤寒、痢疾、大肠、绿脓、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及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

2.本品尚有解热与显著的降压作用。

3.本品并能使子宫内膜充血而有通经作用。

4.临床可用于多种热性传染病,并对过敏性鼻炎及中耳炎术后,有一定的脱敏及抗菌消炎作用。

(三)玄参《本经》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浙玄参)的根。

别名:元参、黑参、乌元参。

处方用名;玄参、元参、黑元参、黑玄参。

药用部分:根。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既清热泻火,又可滋养津液,因而热毒实证、阴虚内热证均可使用。适用于热病伤阴,斑疹、口渴烦热、便秘及咽喉肿痛等,常配麦冬、生地等,如增液汤。

2.本品有解毒散结之功,适用于阴虚火旺、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痰核、瘿瘤等证,常用于治淋巴结结核,常与牡蛎,浙贝母同用,如消瘰丸。

3.治咽白喉,玄参15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麦冬9克 水煎服。

用量:9-15克。

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芦。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有玄参素、生物硷、糖类、脂肪酸等。

2.微量对动物心脏有轻度强心作用,量大则使心脏呈中毒现象,并能使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尤对肾型高血压的降压作用较为的明显,又能使血糖下降。

3.本品浸液对各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临床报导,本品配当归、银花、甘草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效。

(四)犀角《本经》

为脊椎动物犀科犀牛的角。

处方用名:犀角、乌犀角、广角。

药用部分:牛角。

性味:咸、寒。

归经:入心、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心安神。

主治与应用:

1.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常与生地、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犀角地黄汤。

2.能清心热,安神定惊,较多用于湿热病、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等证,常与生地、玄参、连翘等同用。如清宫汤。

3.既能泻火解毒,又能凉血消斑,故又可用于温热病热毒炽盛,斑疹以及丹毒等证。

用量:1.5-6克。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畏川乌、草乌。

2.用时多磨汁,或锉末冲服。

附药:水牛角。

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的双角。

本品疗效与犀角相近,而沿用已久,近年广东、天津、江西等地临床报道,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治疗温热病及小儿热证,效果亦良好,但用量甚大,应为犀角的8-10倍,锉末冲服或锉碎先煎。四)清热解毒药:

一、主要用于温热病的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青黛板蓝根千里光野菊花三丫苦贯众四季青爵床

二、主要用于热毒痢疾的清热解毒药

白头翁秦皮鸦胆子马齿苋铁苋委陵菜辣蓼草拳参朱砂莲雪胆

三、主要用于热毒疮痈的清热解毒药

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木芙蓉叶白蔹白蘚皮紫荆皮漏芦羊蹄草杠板归土茯苓鱼腥草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山慈菇金养麦半边莲马蔺子鬼臼天葵子马鞭草六月雪龙葵丝瓜络

四、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

山豆根北豆根射干马勃橄榄余甘子锦灯笼金果榄朱砂根木蝴蝶土牛膝胖大海百两金肿节风无花果(附:无花果叶)

例解:

(一)金银花《别录》

为忍冬科多年生植物金银花的花蕾。

别名:二花、忍冬花、二宝花。

处方用名:金银花、双宝花、银花、忍冬花、双花。

药用部分:花蕾和藤茎。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心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热毒肿疡,痈疽疖疔等,可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又兼宣散作用,故宜用于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常与连翘、荆芥、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

3.兼能治热毒泻痢。可单用,亦可与黄芩、白芍等同用。

用量:15-30克。

禁忌;虚寒之泄泻、痈疽属阴性者不宜使用。

附:金银藤(忍冬藤):为忍冬之嫩茎,功效同花。常代金银花应用,但作用稍差,多用于研末外敷疮用。因有通络作用,亦可用于关节红肿热痛或风热痹痛等证。

用量:15-60克。

参考资料:

1.本品主要含水犀草素-7-葡萄糖甙,环已六醇及皂甙。

2.体外实验:金银花抗菌作用广泛,对痢疾、伤寒、付伤寒、大肠、变形、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多用于流感及各种炎症,近年来新制剂银黄片(银花、黄芩)治疗上感、扁桃腺炎获得较好疗效,有抗菌、消炎、解热作用。

4.此外本品煎剂有短时间的升高血糖作用。

(二)连翘 《本经》

为木犀科落叶灌木植物连翘的果实。

别名:三廉、连壳、青翘。

处方用名:连翘、连翘壳、连翘心。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心、胆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清热解毒。广泛应用于各种热证和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有发热重、微恶寒、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证,常与金银花同用,如银翘散。

2.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散结,故常用于各种痈疽疮毒及瘰疬等,为疮家之要药。治痈疽疮毒属阳证实热者,多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治瘰疬则多与夏枯草、海带、牡疬等同用。

3.适用于过敏性紫癜,连翘9克 赤芍6克 麻黄3克 甘草6克,水煎服。

用量:9-15克。

禁忌:虚寒阴疽忌用。

参考资料:

1.含连翘甙、芦丁、皂甙及挥发油。

2.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百日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

3.含有丰富的芦丁,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其渗透性,故可用于紫癜。

4.果皮中的齐墩果醇酸有强心利尿作用。

5.临床上用于过敏性紫癜及泌尿系感染有一定效果。

(三)蒲公英《新修本草》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全草。

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

处方用名;蒲公英、黄花地丁、蒲公丁。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苦、甘、寒。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力较强,常用于治痈疽疔毒、肺痈、肠痈、目赤肿痛等。对于乳痈效果尤佳,单用即可。治痈疽疔毒,多与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又兼利湿作用,治湿热黄疸多与茵陈同用;治热淋多与白茅根、金钱草同用。近代用治急性传染性肝炎及尿路感染。

用量:9-20克。

禁忌:痈疽属阴证及已溃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1.内含甘露醇、天冬素、皂甙、酷氨酸脂及叶酸等。

2.体外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多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3.有疏通阻塞之乳腺管的作用,用于治疗乳腺炎有效。还常用于各种脓性炎症。

4.对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蛇咬伤早期有效。

5.鲜蒲公英克(干品60克)、白菊花15克,煎汤,口服及熏洗患眼,可治疗各种眼疾。尤其对单纯性结合膜炎、眼睑炎、麦粒肿等有效。蒲公英根捣碎取汁,待凝后涂敷可治烫伤。

(四)板兰根(附大青叶)《别录》

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兰或大青的根。

处方用名:板兰根。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喉。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感受风温时毒,入侵肺胃而发病的大头瘟、咽喉肿痛、配连翘、牛蒡子、玄参、马勃、甘草。

2.适用于腮腺炎、板兰根30克,水煎服。

3.还用于治疗肝炎、配龙胆草。

用量:9-24克。

禁忌:脾虚胃寒、阴虚喉痹、无实火热毒者忌用。

附;大青叶:别名蓝草。处方用名:大青叶、大青、马蓝叶。板兰根的叶子也称大青叶。一般常用的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叶。功用大致与板兰根同,长于清瘟解毒,多用于防治多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如流感、流脑、乙脑、腮腺炎及大叶性肺炎和败血症等疾病。用量9-15克。

参考资料:

1.大青叶有抗病毒,杀灭钩端螺旋体作用。临床报道、大青叶煎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一般3-4天获得痊愈。

2.板兰根为广谱抗菌药,对多种革兰氏阴性与阳性均有抗菌作用。对流感、流脑、乙脑、丹毒、猩红热、产褥热等病都有很好疗效。并可治麻疹及小儿夏季热等病。

(五)紫花地丁《本草纲目》

为堇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

处方用名:全草。

性味:苦、辛、寒。

归经:入心、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与应用:

1.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多用于痈疽疖疔、丹毒、乳痈、肠痈等证。鲜品可捣汁,基渣敷患处。复方多与蒲公英、金银花、紫背天葵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

2.可解蛇毒,用治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服,其渣加雄黄少许捣匀外敷。

用量:10-20克。

(六)鱼腥草《别录》

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

别名:侧耳根、蕺菜。

处方用名:鱼腥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微寒。

归经;入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主治与应用:

1.本品以清肺见长,治痰热壅肺而引起的肺痈吐脓血之要药,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苡仁同用。

2.能消痈退肿,善治实热痈毒,多单味水煎服,并用鲜草捣敷患处,亦可与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

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

(七)白头翁《本经》

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的根。

处方用名:白头翁。

药用部分:根。

性味: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与应用:

本品能清热解毒,并可凉血,为治痢专药。主要用于热毒血痢、发热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等证。可单用,亦可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脾胃寒者慎用。

(八)败酱草《本经》

为败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败酱的全草。

处方用名:败酱、败酱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泄热解毒,散结排脓,善治内痈,尤多用于肠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即以本品配苡仁、附子,治肠痈脓已成者。现在经过不同配伍,亦可治疗肠痈脓未成者。用治肺痈高烧,咳唾脓血,以配鱼腥草、芦根、桔梗等。

2.能祛瘀止痛,可用于血滞的胸腹疼痛,以及血滞经痛均可单用煎服。

用量:9-30克。

待续……

往期查看——

中药药理归类一

中药药理归类二

推荐阅读

要想药店生意好,店面设计、药柜布局、产品陈列一样少不了。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收费取消了?!

专长中医考核注册问题?

最熟悉的中成药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新作用!

、央视消息:年村医无执业医师资格或被淘汰!

、“药店+中医馆”更具发展空间。

、看似简单的中药,凝聚着几千年的智慧。

………………END…………………

高端定制开启你的健康事业:

长按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gs/2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