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感冒只是小病,抗一抗就能过去,但感冒有轻有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如果抵抗力下降,或感冒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肌炎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把感冒不当一回事,在这个感冒多发的季节里,大家尤其要注意预防感冒。
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医药如何防治冬季流行性感冒。
(本文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儿童篇
适时选用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清气泄热、清气凉营及益气养阴兼清余热之法。有兼夹证者随证治之。方中剂量为6~14岁儿童用量,其他年龄段酌情加减。
1.风热袭卫证(卫分证)症见:发热,流稠涕或黄涕,喷嚏频作,汗出,头痛,咳嗽,口微渴,肌酸乏力,咽红,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药用: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10g、荆芥穗6g、薄荷6g(后下)、淡豆豉10g、桔梗6g、牛蒡子10g、芦根15g、炙甘草6g。
中成药:抗感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及小儿柴桂口服液等。
注:若部分患儿早期表现为类风寒袭卫证,可予荆防败毒散加减,但应酌加蒲公英、贯众等清热解毒药。
2.邪伏膜原证(卫气同病)症见:憎寒壮热,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周身酸痛,汗出,流黄涕,喷嚏,头痛,咳嗽,咽红,舌质红,苔黄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滑数。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佐辛凉解表。
方药:达原饮加味。药用:槟榔6g、厚朴3g、草果仁3g、知母6g、芍药6g、黄芩6g、柴胡10g、葛根10g、金银花6g、连翘10g、薄荷3g(后下)、炙甘草6g。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及甘露消毒丹等。
注:部分患儿表邪未解、部分已入里化热,表现为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合病,当以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柴葛解肌汤加减。
3.热毒壅肺证(气分证)症见:高热,口渴,咳嗽频剧,胸闷气喘,黄痰,汗出,咽喉肿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白虎汤合麻杏石甘加味。药用:生麻黄6g、炒杏仁10g、生石膏30g、知母10g、黄芩10g、金荞麦15g、桃仁6g、川贝1g、炙甘草6g。
中成药:蒲地蓝消炎口服、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痰热清注射液及喜炎平注射液等。
注:部分患儿以阳明证为主要气分证表现,可选用白虎汤及承气类加减。热毒壅肺重者多表现为痰热壅肺、热结大肠之脏腑同病,可选宣白承气汤加减,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措施。
4.气营两燔证(气营分证)症见:壮热,头痛,烦躁不安,甚者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咳嗽气急,胸闷喘促,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方药:白虎汤合清营汤。药用:生石膏30g、知母10g、水牛角24g(先煎)、生地10g、玄参10g、竹叶心6g、麦冬10g、牡丹皮6g、金银花6g、连翘10g、炙甘草6g。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及热毒宁注射液等。
注:如热盛动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加减;若热毒内陷、内闭外脱可用参附注射液等,必要时配合西医抢救。
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正虚邪恋证)症见:低热,咳嗽,少痰,倦怠乏力,口干,咽痛声嘶,自汗或盗汗,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太子参10g、麦冬12g、五味子6g、淡竹叶10g、生石膏30g、半夏6g、陈皮6g、甘草6g。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及生脉饮等。
加减:在以上辨证基础上,如高热持续或有惊厥史可加用羚羊角粉、钩藤及安宫牛黄丸;食欲不振者可加用鸡内金、神曲;咽痛明显加山豆根、升降散(僵蚕、虫退、片姜黄、生大黄);咳嗽加葶苈子、前胡及炙百部;泄泻加车前子、生薏苡仁;周身酸重疼痛加赤芍、葛根及三妙散;头痛加川芎;急性期各型可加大青叶、蒲公英及绵马贯众等。
儿童如何预防流感?
“避风寒”
冬季风寒之邪当令,应注意保暖并适时增减衣物;避免人员密集场所逗留;外出尤其就诊时带口罩做好防护;做好个人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学校、托儿机构如出现集体发热,应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节饮食”
饮食清淡、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优质蛋白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慎起居”
作息要有规律,早睡早起,注意适当锻炼身体。
“和精神”
保持心情舒畅,克服对流感的恐惧,心安而不惧,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预防方
(1)流感凉茶方(适合正常体质或偏热体质者):生石膏30克、绿豆50克、蒲公英15克、竹叶15克、芦根30克,水煎服,代茶饮,为一人一日剂量
(2)贯众汤:绵马贯众50克,水煎服,可供四人一日用量
(3)流感代茶饮方(适合体质偏弱见气阴两虚证者):太子参3g、石斛3g、麦冬3g、金银花3g,泡茶饮用,每日一剂,为一日一人剂量
成人篇
邪在肺卫者宜解表透邪,热毒炽盛者宜清热解毒,热毒壅肺者宜清热泻肺,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者宜固脱解毒,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者宜益气养阴清热。
1.邪犯肺卫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咽喉干痛,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数或浮紧。
治法:解表透邪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柴胡15g,紫苏叶9g,白芷15g,细辛3g,生石膏(先煎)30g,金银花30g,桔梗9g,玄参15g,炙甘草6g。
加减:咳嗽重加百部15g、杏仁10g、炙枇杷叶15g;咽痛重加射干9g、牛蒡子9g。
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等。
2.热毒炽盛证症状:高热,口渴,头痛,肌肉酸痛,咽喉肿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5g,黄芩10g,金银花30g,连翘15g,大青叶15g,柴胡15g,玄参20g,淡竹叶10g,芦根30g,炙甘草6g。
加减:高热不退者加水牛角粉30g(或羚羊角粉1g、安宫牛黄丸1丸);头痛重加羌活9g、白芷9g;大便干者加生大黄6g、全瓜蒌15g。
中成药:连花清瘟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3.热毒壅肺证症状:高热,咳嗽,痰黄粘稠,咽痛,口渴喜饮,或胸闷气喘胸痛。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泻肺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炙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浙贝母20g,芦根30g,薏苡仁30g,炒葶苈子15g,桑白皮15g,黄芩15g,柴胡15g,麦冬10g,生甘草10g。
加减:痰粘不易咯出者加海蛤粉15g、全瓜蒌15g;胸闷气喘甚者加厚朴9g、枳壳9g。
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肺力咳胶囊等。
4.毒热内陷、内闭外脱证症状:神识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浅促,胸腹灼热,四肢厥冷,汗出,尿少。舌红绛或暗淡,脉沉细数。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5g,炮附子(先煎)9g,黄连6g,金银花20g,生大黄(后下)6g,青蒿15g,山萸肉15g,枳实10g。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气阴两伤、余热未清证症状:低热,咳嗽,少痰,倦怠乏力,自汗或盗汗,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除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太子参10g,麦冬20g,五味子10g,淡竹叶10g,生石膏30g(先煎),法半夏6g,陈皮10g,青蒿10g,甘草6g。
加减:咽喉干痛者加玄参15g、射干10g;自汗甚者加浮小麦30g、炙黄芪15g;盗汗甚者加麻黄根15g、生地黄10g;纳差者加鸡内金15g,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g。
中成药:养阴清肺口服液、生脉饮等。
以上中药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必要时每6小时口服1次。也可鼻饲或保留灌肠。
成人如何预防流感?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使用。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
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多饮水;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