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四十年前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鲁朗,在藏语里有“龙王谷”、“神仙居住的地方”之意。它海拔米,位于距西藏的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素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之美誉。至今民间流传着“到了工布鲁朗,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的传说。两侧的青山由低往高分别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和松树组成“鲁朗林海”;中间是整齐划一的草甸,犹如人工整治一般;草甸中,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报春花、紫苑花、草梅花、马先蒿花等成千上万种野花怒放盛开,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落棋布、错落有秩。这里有色季拉国家级森林公园、杜鹃花海、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浓厚的扎西岗村。处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生物品种多样独特,其植物种类高达种,有种类繁多的花卉、药材和菌类。同时还拥有巨柏、金荞麦等数量巨大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这是百度百科对鲁朗的介绍。其实,在四十多年前,鲁朗还没有这么出名。它静卧于群山之中,除了当地的百姓,几乎无人问津。它就如西藏所有的乡村一样,只是无声无息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当年,一群年轻的高中毕业生来到了这里,迈开了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可以这么说,这些年轻人是最早一批踏进鲁朗的外乡人,也是对鲁朗有贡献的人。他们是西藏拉萨中学高75级毕业生,报名到林芝种畜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年夏季,种畜场先后接收了来自拉中、格中,以及外办的青年学生,并分别安排到鲁朗队、基建队、河心队、场部队。老萨及他的几名同学,背着行李,来到了大山之中的鲁朗队。鲁朗队的主要工作是饲养种马,同时也是全种畜场的夏季牧场。刚到鲁朗的时候,这里没有像样的住房,他们就住在大棚圈里。大棚圈由木板搭建,二层,上面睡人,下面住牲畜。没有电,晚上全是点煤油灯。没有广播、没有报纸,就连通信也是十天半个月才能到一次。白天,他们和老职工一起,学习掌握各种饲养技术:割草、喂牲口、打扫马圈、遛牲口、训马;训马的时候常常是从马背上摔下来,那也是家常便饭。夜晚,当四周都变得静悄悄的时候,他们就在煤油灯下翻看从拉萨带来的那几本可读的书。日子一长,那些书都被翻烂了,他们就开始动手抄录在知青们中流传的手抄本小说。休息的日子里,到清亮的小溪边去洗衣服,他们一边洗,一边唱着歌:《共青团员之歌》、《卡秋莎》、《拉萨知青之歌》——“辽阔的蓝天,雄鹰在飞翔,雄伟的布达拉宫·····是我可爱的家乡······”秋天一过,气温渐渐变凉,知青们一个个就像真正的牧民一样,开始了转场的工作。他们带上干粮和水,赶着牛群,翻越色季拉山,将牲畜送到温暧一些的林芝。这样的路要走整整两天,晚上,就在山上的耗牛点歇息。老萨和他的同学们,有时是到场部办事,常常是一个人骑马翻越色季拉山。而手抄本小说,却给他们惹了麻烦。林芝县公安局专门派人到种畜场调查:究竟是谁第一个把这本小说传出来的。后来还真有知青为此坐了牢。唱苏联歌曲也被领导批评了,说是唱黄色歌曲。

干活,劳动量大,定量的伙食总是不够吃。

他们动手盖好的房屋,从此告别大棚圈。

鲁朗曾经有过一座著名的寺庙:德木寺。当年知青们还能看到寺庙的房屋,虽然也是一幅衰落的模样。知青老萨,常常独自一人,在寺庙周围挖土、找寻,他总是觉得能找到遥远年代留下来的宝贝。美丽而著名的鲁朗,承载了老萨他们知青整整两年的青春时光。

老萨身后的位置就是当年他们住的大棚圈,己经彻底消失

向朋友介绍

在这里洗衣服

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见南迦巴瓦峰

色季拉山

德木寺遗址

飘雪的色季拉山

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为原创。全部文字图片,版权归“格桑拉”所有,如转载请说明出处;如有盗用,原创作者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赞赏

长按







































白殿传染吗
沈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jt/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