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旅习礼,养德,学知,践行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一路相随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留在了每位同学的心中
晨兴而起
且歌且行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简单的旅行,更是行走在路上的课堂。春夏之交,草木际天,4月18——19日,曾都区白云湖学校分别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师生共余人前往枣阳“汉城”景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活动,边行边学,感受“农历天空”下不一样的课堂。 整齐的大巴满载着一路的欢歌,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车之旅来到了这令人向往的景区。沿途的风景很美丽,晨曦照亮了心情。抵达目的地那一刻,心情顿时释放。啊!终于来到了这令所有人期待已久的“汉城”。游学观赏
所谓“朱楼黛瓦妆容巧,翠波碧水浣娇颜”就是如此吧,一切竟收眼底。 在研学启动仪式上,林校长表示,研学旅行的“研”要到位。每一处研学基地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体观着浓郁深厚的历史内涵,将知识与探索的有效结合,请同学们用发现的眼睛仔细地观看,用灵动的大脑思深入地思考,用神奇的笔认真地记录,这是人生难得的一堂智慧大课,值得每一名同学珍惜。 在汉宫之中,七台大戏轮番上演,可谓是精彩连连。规模宏大的御林军开城迎宾,气势磅礴的光武登基大典,妙趣横生的皇家比武招亲和扣人心悬的光武帝校场点将,将同学们带入历史当中,直观的感受发生在那个朝代的故事。《御林军开城迎宾》会在朱雀门前的天街御道上演,魁梧威猛的御林军仪仗队,为游人献上精彩的演出,还有皇家巡游队伍带领大家梦回大汉,穿越古今。 校场点将嘶战马,保家卫国留英名!“云台二十八将”中的各大将领,在羽林军校场举行一场盛大的军事演练。将军们挺拔的英姿,宏观的气势,刀枪剑影、火树银花,引得同学们啧啧称奇,敬佩万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午餐期间,孩子们精诚合作,谦谦有礼,你帮我拿饭,我帮你递筷,我给他端汤,互相提醒将“光盘行动”落到实处,就餐后老师一一点评学生们各自的表现。这样,润物细无声,简单的一顿饭,被我们上成了一节生动的文明就餐课。 身为中国人中华文化是绝不能忘记的。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是知识,是眼界,更是传承。古有"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学习古文、历史,不仅仅是背诵,而是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国史——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我们,那就是我们民族的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底蕴。 在汉城里,有一座村落十分特别,灰黑的水墨色调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如此不凡的建筑,这样的色调,真的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同时又充满神秘感,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汉城三兄弟》演出,让大家在嬉笑怒骂中感受古意盎然。一遍遍地拓印,绘出心中的佳句,活字印刷馆,将四大发明之一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引入馆舍,给同学们提供了体验、参观于一体的文化项目。
薄如蝉翼千年寿,漫掩高天万朵云,古法造纸的历史渊源与古人锐意探索的科学精神更是令同学们叹服不已。 东汉时期科学研究方面最为杰出的人物张衡,在担任太史令任职灵台期间,为东汉天文学、地理学和气象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在灵台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测试地震的仪器,这个发明也比西方同类发明早了多年。在中国汉城灵台内有一台根据张衡发明的手法又结合了现代声、光、电科技为一体的地动仪,同学们纷纷走上去体验,看看自己能激起几级地震。 最令人连连称叹的是由著名主持人杨澜女士策划,经历五年浴火而生的大型汉文化史诗秀《寻梦大汉·汉颂》。在这里,同学们亲历光武中兴的锦绣盛世,聆听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歌,参与中华汉文化的震撼洗礼,掌声、欢呼声、惊叹声不绝于耳。暮色熹归
本次研学旅行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了解历史和社会,在阅览人文景观中提升认知。下午4点左右,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感动和不舍离开枣阳,顺利返校。 前进的脚步化成了点点心语,一词一句谱写着感动与惊喜…… 向老师的倾情分享更是让老师们感同身受,充满着浓浓的爱意与感动。
过去,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研学旅行把课堂搬到了室外,融学于乐、融学于情,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收获知识、得到成长。行走的梦想在脚下,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歌,去领会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去切身的体验多彩的风土人情,并于行走中记录、思考、乃至蜕变。
在路上,体验鸟叫虫鸣和泥土花草的芬芳。在路上,领悟山川河流与人文精神的美丽。在路上,发现传统经典与风俗文化的精髓。在路上,点燃心中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期许。研学在路上,我们在路上,青少年在路上,祖国的未来在路上! 江西治疗白癜风医院看白癜风不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