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聊中医应用第二讲ldquo

王老师系列课程《一句话聊中医应用》第二讲“肺是储痰之器,肺有痰不得出视为病”第二章

上一期,咱们了解肺的六大功能,这一期再来看“肺是储痰之器,肺有痰不得出视为病”这句话就会简单很多了。

呼吸道疾病这个问题,如果肺功能正常,就算外邪攻击,有点儿小病,那都是小菜一碟,自身就能把它去除掉,不治而愈。所以中医治肺病,其实就是用药物帮助肺进行宣发和肃降来维持各项功能的正常。

Q那么说:肺是储痰之器,肺为啥会储痰呢?这有三方面的原因:A

a、是体内生痰过多

b、是肺功能下降

c、是受到外邪的攻击感染。

那么如何把这个痰排出去呢?既然肺储痰有三面的原因,那排痰也得采取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阻止体内组织生痰过多。这个方法就和脾有关系了。中医讲“脾是生痰之源”,脾就是痰的制造商,痰是脾生出来的。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就会生成痰湿,上输于肺,并聚集于肺脏。肺这个“储痰之器”储存的是从脾脏来的痰湿。所以,解决肺的湿痰,首先要健脾,阻止输送痰湿的源头。关于这个脾和肺的关系啊,其实涉及到了五脏的相生相克之理。在这儿呢就不细说了,回头咱专门讲脾的时候再详细阐述。

第二个方法:提高肺功能。恢复或增强肺的功能,把痰排出去。这就更明显的聊到这个有关呼吸道病的治疗了。前期产生的痰,如果肺的功能强大就能直接的排出去;如果前期不能把痰及时的排出,那就出现像气囊炎和、气管堵塞等等这些情况了。这些都是痰引发的后遗症或者衍生物。

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下提高肺功能的方法。

1、注重鸡舍环境:肺的第六个特性(功能)——喜润恶燥。说起这个特性呢,其实就涉及到我们的管理工作了——重视鸡舍环境,改善鸡舍环境。大环境湿润了,空气清新了,肺的感觉舒服了,负担轻了,肺的功能自然就正常了,就增强了,轻而易举的就把痰排出去了。所以说一定要重视环境的影响!

2、用药物帮助肺排痰。怎么帮呢?我拿两个中药举例说明:

a、气囊清,主要成分——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金荞麦,茯苓,苍术等。这是“麻杏石甘”的一个改良方剂,或者叫“变方”。下面咱们把气囊清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逐一讲解,你就明白如何帮助肺脏排痰了。

麻黄:是一个透表的药,向外散的。也就是说,麻黄顺应和辅助肺的宣发功能,增强向外排痰的力度。

石膏:是退热、降下的药物。顺应和辅助肺的肃降功能。

杏仁:是止咳、平喘的药物,同时有润下的功能。

甘草:有协调各种药物的功能,平和药物之间的冲突。金荞麦:它有去肺痈的功能,能够把肺里的污浊的东西去除。金荞麦又叫通肠草,肺与大肠相表里,协助肺把痰的这些浊的物质降下到大肠,再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茯苓和苍术等其他成分:有燥湿、利水、健脾的作用。增强脾脏运化功能,阻止生痰。

了解了气囊清的组方,咱就知道它确实能够帮助肺排出浊气、浊液,既能帮助肺宣发,又能帮助肺肃降,还补了健脾燥湿的功能。

b、再说一下另一个药物——《桑仁清肺口服液》。和气囊清都是临床上治疗呼吸道病的。经常有用户打电话问我这两个药在功能上有什么区别呢?

桑仁清肺口服液》有10味药:桑白皮,知母,黄芩,海浮石,连翘,石膏,橘红,前胡,枇杷叶,苦杏仁。其中桑白皮、知母和黄芩是君药,主要是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连翘是轻的,有清散的作用;石膏是降下的;橘红、前胡、枇杷叶和苦杏仁这一类的药都是化痰止咳,向下排的。这样呢《桑仁清肺口服液》基本一个方向就是向下清热,这是与《气囊清》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中药的妙用,永远是顺势而为,不和机体做对抗的。

比如说:动物发烧,自身就会解热散热,那我们就用凉药帮着清解热毒;动物要排寒,我们就用热药帮着排寒。有人说:分不清楚动物是发烧还是排寒,或者说不会辩别是热证还是寒症,怎么去帮助它呢?其实发病的动物呢,会给我们信号,给我们提示的。看到鸡群咳嗽,但不减料,精神头儿还行,这是机体功能还可以,自己往外排毒呢。那你不能投凉药退烧,需要补充能量的热药或者温药,增强身体机能,排出邪毒就可以了。

如果一看鸡群发蔫儿,精神不振,减料了,机体需要退热和向外排热呢,你就千万不要再投热药(温药)了,以免帮倒忙。这时就需要凉性或者寒性药物帮助它把这个热平掉,帮助它退烧,恢复机体平衡了。

所以顺势而为事半功倍,搞错了就事倍功半了!

第三个帮助肺排痰的方法:

虽然讲“脾是生痰之源”,但不是说所有的痰都是脾生成的。肺在受凉、应激、受外邪侵袭的时候,也会生少量的痰,其实这是肺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痰能黏住这些外邪,不让你跑,先把外邪包围起来。然后再调动力量把痰一起排出去。

现实生活中咱们知道,如果我们受凉了往往会流清鼻涕(鼻涕也是痰饮),这个清鼻涕是稀的、寒性的,这是肺在向外排寒痰的现象。这个时候呢,咱们用驱寒解热饮生源饮这些热药帮肺把寒痰排出去、这就叫扶正祛邪。

但是,如果像瘟疫这种比较厉害的热邪侵扰机体,就不会流鼻涕了。机体会表现出肺热、高烧这样的症状。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用热药去扶正去邪了。得用玄圆清瘟解毒口服液这一类的凉药、寒药来帮助肺清热毒、排痰浊,这就叫清热解毒。

现在大家知道了“肺为储痰之器”这句话里隐含的一些实践应用,也了解了如何排痰;如何使肺恢复健康了吧!

养殖实践中咱们要仔细观察,早发现,就能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小损失,药物的疗效也就明显;如果管理粗放,发现晚,病严重了损失就大了。上医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

《一句话聊中医》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上午我接到用户一个“王老师,中药我懂一点,也听好多老师讲过,但是在用的过程中呢,还是感觉阻力大,效果不理想,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大家聊几句:

先说这么一个观点:中医中药是咱们几千年的历史结晶,经历了时间和疾病的考验,所以不用去怀疑它的效果。那么,现实当中存在的“治不好”,“效果慢”这种情况有哪几方面的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没找到病发的主要因素

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到的信息,组成的症候群来判断,辩证用药的,只治一个症状不会有明显效果。比如说咱们一看群鸡不吃料了,就用退烧药。用上管点儿用,一停药,鸡还是不吃料,你就认为这药不好使。其实,发烧只是疾病的症状之一。你光在这个退烧上使劲儿,没有找到致病主因,投的药物当然就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了。必须仔细观察,认真辩证,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决问题,出现效果。

第二个原因: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的问题。中药和西药一样有剂量要求,如果药物达不到改善疾病环境的剂量,效果就不容易出来。这个好理解,不做过多解释。中药还讲究一个投喂时间的问题,一般上午用温热的药物,下午用寒凉的药物。这是暗合天地的意思,上午太阳升起,热量(阳气)增加,万物升发,我们也要用温热药顺应机体增强阳气,提升正气,药物效果才易发挥出来;下午太阳西下,热量(阳气)回收。我们也要顺势而为用寒凉药物辅助机体清热邪、排热毒。所以这个用药时间把握不好,也会影响药物的效果。

如果上午用寒凉的药,会让脾胃受寒,气血回收,这是逆机体而为,会造成对抗消耗。体内的正气,被消耗,抗病力就会更低了,这样不利于疾病恢复,药物的效果也就表现不佳。

第三个原因:中兽药方剂多数从人用方剂而来。但动物和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所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方、让方症更对应,效果才会更明显!

今后,我们公司和大家一起加强学习,加强方症校验、做好服务共同为畜牧养殖业保驾护航。

END

本文整理自王永刚老师授课内容

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

如有问题请添加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sc/11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