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http://m.39.net/pf/a_5371622.html
加入知识星球
即时获取各大券商非公开调研纪要
观点分享:基本面不错,股价却很弱
前言
本周的内容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都是围绕在「基本面不错,股价却很弱」这些大家都知道的现象。日前两会召开期间,股价依然跌得唏哩哗啦的,不过后来我们仔细想想,也对!两会的重要性应该远远不如百岁生日,如果现在都涨完了,到时候拿什么来庆生呢?
上周,上证指数下跌0.94%,深证综指亦下跌0.97%,创业板依然大跌2.73%,申万电子指数更是暴跌4.32%。现阶段,订单能见度好到破表,然而同时,订单执行率却也低到破表(所以上周有传闻说苹果AirPods砍单,稍后的内文我们会有点评),这种诡异的现象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我们都无法从过去的经验与案例去寻找可能的规律。
1Q21淡季不淡,各类芯片和零组件都在涨价,本来就会呈现在1Q21季报上,而去年11~12月部分业绩也可能灌水灌到1Q21来,同样也会增厚了1Q21季报,所以呢,什么时候开始要反应1Q21季报之际,也许就是电子股可能会出现反弹的时候,而那个时候,下半年新产品的原型机差不多也该出来了,国际大厂对下半年旺季真正的需求会估算得比较精准,也就是「承先启后」的好时间点(承1Q21季报的先,启下半年旺季新机的后),这样的故事和逻辑比较讲得下去。所以,我们继续等吧!
上周欧菲光正式公告,与“某境外客户”分道扬镳,欧菲光被苹果踢出供应链的传闻终究得到证实(国内反正每次辟谣,最终几乎都是真的)。
苹果一直以来都是两手准备、恐怖平衡。苹果首先在内资和外商之间做平衡,在境内生产和海外制造之间也做平衡,然后光是内资企业之间,苹果也培养了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现在看起来就是要让第二梯队逐渐壮大,然后去和第一梯队竞争,最后可以给苹果一个最优的品质和最佳的报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明显的现象,比如:同时有上游半导体和下游组装业务的闻泰科技,日前收购了欧菲光部分资产,补上了中游的零组件;而领益智造也透过收购的方式进军组装业务,还挖角了瑞声科技(港股)的中国区总裁来助阵。这些现象,是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周,三星在其股东会上表示,全球半导体供不应求、芯片短缺,现在连汽车制造商也加入抢货行列,使得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供求严重失衡,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家因为芯片缺货,导致旗舰机的计划被取消的手机大厂(我们说「华为一跌倒,三星吃到饱」,三星的故事还讲得下去吗?),将来还会不会有第二家、第三家呢?
家大业大的三星集团,它自己集团内有半导体产能,然而手机部门却依然无法取得各类所需芯片(当然,它的半导体产能和手机规格也不全然匹配)。各位,这个现象是不是值得去思考?三星取消了下半年旗舰机的计划,显示车用电子果然开始排挤消费电子了,现在的缺货涨价,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可能就不再是利好而是利空了(订单能见度很好,但订单执行率却很差),各位一定要注意这个现象。
这里衍生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品牌的旗舰机,就一定是他们绝对力巩的产品吗?感觉现阶段可能只有苹果会这么做,安卓阵营的好像不一定会全力支持自家的旗舰机,他们好像更愿意力推性价比偏高的机种。那么「春天的安卓、秋天的苹果」,现在春天的安卓阵营,究竟会怎么做呢?
3月份只剩下8个交易日了,等3月底一过,马上就要进入2Q21。值得注意的是,每年2Q都是苹果新旧产品交接的空窗期,iPhone出货量在每年2Q也都是低档水位,没有一年例外;台积电也都会在每年2Q之际提前为客户预先投片,以避免下半年大量新机问世期间产能不足。
近期,苹果也开始在准备进行2Q例行性的年度产品线转换(肯定又会有人用“砍单”二字来形容苹果的)。其实,每次股价表现不佳之际,市场就会传出砍单(去年11月间股价疲弱,也是一大堆传闻在说iPhone12砍单,然而实际上苹果却是追加订单的,后来IDC的4Q20数据出炉也证实了这点,只是在那个当下很多人都不信);而股价上涨之际,就又会认为追加订单(比如年4Q18市场多数认为iPhoneXR追加订单,实际上却是以砍单收场)。看股价说故事,这是正常的人性。
上周,市场果真也传出苹果AirPods巨幅砍单。各位,现在才3月份耶!一季度都还没走完,全年的需求就算得这么清楚了?你要听数字,我们也可以“拍”给你,我们“拍”少则8,~9,万套,多则1.1~1.2亿套,但现在才3月底,全年出货量的意义不大,各个配套厂商随时都会看实际状况而做调整的,全年真正的需求现在是很难看出来的,或者我们换个方式来说,现阶段订单能见度很好,但订单执行率却很差。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问,如果没有“确切的”出货目标,那么配套供应商又该如何备货?各位,我们说过年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节奏,而过去行之有年的JIT系统(日本Toyota的JustinTime生产管理、“零库存”系统)某种程度出现失灵,尤其现阶段每隔一阵子报价都在上调,现在大家都在拼命拉货抢料、囤积库存,而像是TWS耳机这类的芯片和零组件,它本身的体积重量都比较小的,当然它的仓储管理压力就比较没那么大,所以答案是不是很清楚了?
看股价说故事的现象层出不穷。记得年、3Q18~4Q18当时股价一片乐观之际,我们从产业channelcheck了解下来,怀疑当年苹果新机iPhoneXR根本卖得不好、即将全面砍单,甚至认为鸿海富士康也将大幅裁员,当时我们提出警讯、看空电子,然后得罪了一大帮重仓电子的人(其实当时有些利空的领先指标和迹象早已浮现,比如8寸晶圆产能利用率突然下降、北美半导体设备商出货金额也连续下滑)。各位回忆一下,当时股价欣欣向荣之际,市场是不是都在传iPhoneXR追加订单?但是后来呢?“突然之间”面临砍单、减产、裁员,景气一下子步入了寒冬!但其实这些都是有迹可寻的,而不是突然之间。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现在。不久之后马上就要进入2Q21了,以目前的角度来看,台积电2Q21的7nm产能利用率应该还能够继续维持满载,但5nm会因为苹果A14季节性调整而导致产能利用率降低(可能会降到90%甚至以下),不过,由于今年苹果A15预料将会提前到6月量产,所以3Q21旺季效应仍然值得期待(然而年的iPhone新机,它的规格也许不会太令人惊艳,要等到~年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刚刚说到,2Q21苹果因为季节性调整,将会导致台积电5nm产能利用率因此降低;而在另一方面,今年农历春节一过,国产安卓也确实大举追单(光是国产安卓5G手机年出货目标就已经上探5亿支了,这还不包含苹果和三星。不过我们也说,现在订单能见度很好,出货目标也都很漂亮,然而订单执行率却很差,而且全年出货目标的意义不大)。于是一定有人会说,苹果砍单抽单,国产安卓顺势挺进、打败苹果,恐慌情绪也会使得苹果概念股随之受挫。我们把这个现象再解释一下,以避免大家掉入逻辑陷阱(听消息、看新闻当然ok,但还是要捋一捋,看逻辑顺不顺?)。
国内的苹果概念股,如果真的有什么利空因素,我们左思右想、事后诸葛,推测大概是下面这件事的连锁反应吧?前面有提到过,苹果一直以来都是两手准备、恐怖平衡,在内资和外商之间做平衡,在境内生产和海外制造之间也做平衡。
尽管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可望缓解(但阿拉斯加会议好像谈崩了),但苹果仍然继续推行生产体系分散化(也就“oneworld,twosystems”的作法,两手准备、恐怖平衡),于是日前又再传出,苹果打算分割中国大陆7~10%的iPhone产能,将之转移到印度去。
我们之前也曾多次提到,从年中美 开打以来,诸多国际品牌厂为了降低不确定的干扰因素,已纷纷要求配套供应链将部分生产线搬离中国大陆。苹果产业链的外商/台商撤离的过程中,苹果也鼓励国内企业去收购承接这些台商/外商留在国内的产能,于是“你丢我捡”的兼并/整合/承接/收购也随之发生(比如立讯精密收购纬创昆山厂,蓝思科技收购可成泰州厂,最近康达智也打算出售连云港厂),“模组化”「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相当明显,主角包括: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瑞声科技(港股)、蓝思科技、领益智造、比亚迪电子(港股)、闻泰科技……等。
然而在另一方面,苹果的台系主力代工厂鸿海、和硕、广达、仁宝与纬创,为了配合苹果两手准备的要求,近年来都在扩大中国大陆以外的产能布局,其中又以鸿海规模最大,它持续加码了越南、印度、巴西等地的产能。这些台商/外商之前在东南亚,就已经扩大了智能音箱、TWS耳机、笔记本电脑的产能,策略上的布局就是配合苹果的生产体系分散化,目前也大举增加海外生产基地iPhone、iPad及其他产品的产量。其中,越南最快将于年夏天开始生产iPad,同时印度的iPhone产量也会增加。
之前鸿海在印度已经生产了iPhoneXR和iPhone11,预料今年上半年也会开始生产iPhone12,最快4月就可以量产。这个事件透露出一个现象,在我们原本的印象中,认为“现阶段”不太可能“马上”威胁到中国制造的印度,貌似“现在”就已经可以直接生产最新款的iPhone12机种,未来苹果分散中国制造的比例恐怕还会进一步提升。
虽然国内企业也有同步加强海外产线的“母以子贵”动作,但苹果应该会采取恐怖平衡的作法,初期在海外的产能会更仰赖台商/外商,使得国内企业目前在苹果供应链的份额遭受一定程度的稀释,然后呢?PE估值是不是也因此受到一些挑战?也许,这就是国内苹果概念股所面临的某些利空因素吧?
另外,近期苹果iPad新机就要发布了(但实际发布日期谁也弄不清楚),可能包括12.9寸的iPadPro、11寸的iPad及8.4寸的iPadmini,其中,高阶大屏的iPadPro预料将采MiniLED背光技术。
除了苹果以外,全球OLED龙头的三星,它自己也将从今年2Q21起陆续推出MiniLED背光的电视、平板、笔记本等新品(家大业大的三星集团,它自己也在推MiniLED产品,而不是采用自家OLED技术),全球MiniLED市场自年起可望快速增温,TrendForce也预期,年MiniLED价格竞争力可望超越OLED,到了年产值将上探42亿美元,届时MiniLED占整体LED比重将达18%以上。目前全球主要LED企业都已相继投入MiniLED领域,包括:日亚化、欧司朗、首尔半导体、富采投控(也就是LED大厂晶电)、惠特(2月营收创历史新高)、亿光……等,国内相关企业则包括:三安光电、京东方A、利亚德、聚飞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国星光电、兆驰股份、鹏鼎控股(其母公司臻鼎2月营收创同期新高)……等。
接着,我们把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因为疫情而全面带动数字化转型加速,使得半导体市场产生极大的爆发能量,强劲的需求动能一路延续到年,至今仍未见降温熄火的迹象。
WSTS预估,年全球半导体产值YoY约8.4%,ICInsights也认为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至少有10%以上的增长率。半导体产能供不应求的状态,甚至还“有可能”延续到~年(我们说的是“有可能”,因为正常的情况下,盖一座晶圆厂大约20个月,而目前光是设备交期就已经是12~14个月了,各位可以从经济学的蛛网理论去思考这个问题),简直就是新一轮周期的全面上扬(我们从SEMI每个月公布的北美半导体设备商出货金额,也可以嗅出一些趋势端倪,但与其说是景气循环周期的现象,不如说是本质结构所衍生的现象),这样的氛围下,中长期当然利好国内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北方华创,以及EPC总包工程商的太极实业、亚翔集成。
SEMI日前也指出,全球8寸晶圆厂产能在~年的年复合成长率只有3%,在产能扩充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光是8寸晶圆产能供不应求的现象,至少在~年还看不到缓解的迹象。
日前SEMI公布了1月份北美半导体设备商出货金额,首度突破30亿美元大关,来到30.4亿美元(MoM+13.4%、YoY+29.9%)创下历史新高,再搭配上8寸晶圆产能持续满载(我们说过很多次,不要再拿台积电的状况来当景气指标依据了,近年来,看北美半导体设备商出货金额、8寸晶圆产能利用率,看这两项指标比较准),基本面状况可以说是非常好。同样创下新高纪录的还有国际铜价,伦敦LME铜价不断飙涨,日前已正式突破每公吨9,美元,创下9年来新高,因此CCL覆铜板当然也会再跟着涨价(但其实不只是CCL会涨价,其他像是LED导线架、IC导线架、散热片……等,通通都会因为铜价上涨而跟着涨价的),然后一路转嫁到PCB,使得PCB也有机会跟着涨价(不妨思考一下,研判哪些PCB是具备涨价条件的?是不是工业/通讯/汽车类PCB呢?如果是的话,那么沪电股份、深南电路,甚至依顿电子,是不是该注意一下?)。
伴随着供不应求而来的,就是各类芯片和零组件的涨价。关于涨价的电子零组件、模组化部件、关键材料,现在应该要问的,是哪些还没有涨价?而不是问哪些正在或快要涨价?因为几乎你所想得到的、有报价的,现在通通都在涨价!而整体1Q21几乎可以说是史上“最旺的淡季”,或者直接叫做淡季不淡,主要也是因为供不应求、持续涨价,所以涨价当然会直接呈现在1Q21的业绩和财报之上。
此外,去年不少国际大厂在10~11月间陆续完成“因疫情而调降的年KPI”,所以这些公司的采购和销售,在当时并没有花太多心思继续去提升4Q20的业绩,因为一旦这么做的话,今年1Q21业绩的QoQ就没那么好看了,尤其11~12月间又恰逢制定年的KPI和预算之际,谁会没事给自己找麻烦?因此,部分企业11~12月间的订单和产能,或多或少会“巧妙地”安排到元旦之后,当时采购和销售彼此在对接的时候,也十分有默契地把发票开到指定的日期之后,甚至,考虑到大家的方便,部分货物为了延长交货周期,交货方式也从空运改走海运(利好海运概念股)……,这些现象,也都增加了1Q21财报亮丽的程度(各类芯片和零组件都在涨价,本来就会呈现在1Q21季报上,而去年11~12月部分业绩也可能灌到1Q21来,同样也增厚了1Q21季报)。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要陆续反应1Q21的财报呢?时间点落在4月份前后?到时候正好下半年新产品的样机、原型机也差不多要出来了,那时候产业界对下半年真正的需求会估算得比较精准,差不多也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时刻(承1Q21季报的先,启下半年旺季新机的后)。
核心观点:短期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