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长江经济带的湿地,更是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我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修复等,取得了明显成绩。
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2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35.49%。
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湿地保护盛夏时节,走进璧山秀湖公园,绿树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浅水滩绿草随风摇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如同开州汉丰湖、忠县皇华岛、九龙坡彩云湖、南岸迎龙湖、南川黎香湖等知名旅游景点一样,璧山秀湖还跟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
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而湿地则被誉为“地球之肾”,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去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在出席在渝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曾表示,长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湿地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湿地保护责任重大。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时要求,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保护好湿地,近年来,我市加强了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不仅建立了大量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更是实施了众多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据市林业局局长吴亚介绍,早在年,我市就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抓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从那时起,我市开始陆续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力度也逐渐增强。
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召开后,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年)》,首次划定了余万亩湿地生态红线,按照“红线”要求“落界成图”,将生态红线划定的湿地面积,全部细化到具体的地块上,使湿地保护有据可依。
在此基础上,我市优先对重点湿地进行了保护,加快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这些保护区和公园的建立,对重点及核心区域湿地形成了有效的保护,避免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后,我市还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对湿地的严格保护。如:严格限制湿地转为建设用地,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确需征收或者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加大对临时占用湿地修复力度,对于临时占用期满后应当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所占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在湿地内禁止开垦、填埋、排污等破坏湿地的活动,严格保护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截至目前,我市已相继建立澎溪河、长寿湖等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璧山秀湖、九龙坡彩云湖等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2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35.49%。
当前,我市正抓紧编制《重庆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年)》,以保护湿地资源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宗旨,以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抓手,以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国家重点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保障体系;加大对科研、宣传教育、资源监测、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与利用模式,提高消落带湿地利用效率;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十三五”末期,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新建湿地公园10个,使湿地保护率达到40%。
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强化消落带治理守住库区绿水青山走在夏天的开州区汉丰湖畔,荷香阵阵扑鼻,虫鸣鸟啼不绝,有一种别样的细腻丰富之美。
汉丰湖,与三峡有不解之缘。三峡大坝建成后,水位的涨落带来消落带水位落差。为调节水位,我市在开州区下游4.5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水位调节坝,由此形成了常年水位高于米,面积达14.88平方公里的汉丰湖。年,汉丰湖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23个全国重点建设的湿地公园之一,还被评为“新三峡30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在我市湿地保护工作中,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的修复与治理是重中之重。而开州汉丰湖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消落带的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据市湿地中心主任夏一平介绍,为此,近年来,我市展开多方探索,开展库区消落带科研攻关,先后实施国家和市政府下达的《三峡库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构建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研究课题多项,组织市内外多学科专家研究筛选出适宜消落带湿地区域不同水位生长的池杉等乔木树种10个,中华蚊母等灌木树种3个,开芦等草本植物10多种,初步试验出“池杉+中华蚊母+卡开芦+牛鞭草”等5个消落带类型湿地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修复构建模式。
在开州区,当地在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快推广运用消落带治理成果,分别在米以上、-米、-米和米以下4个层级分别实施鸟类庇护林工程、林泽工程、基塘工程和滩涂生态保育工程共1.46万亩,形成了消落带4级治理模式。
经过修复,汉丰湖实施了城市景观基塘工程余亩,栽种了荷花、水生美人蕉、鸢尾等十余种湿地植物,通过4年的冬季水淹表明,城市景观基塘系统运行良好,发挥了重要的净化城市面源、保护汉丰湖水质的功能,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游乐、科普、宣教场所。
同时,澎溪河湿地环境也得到根本性改善,有效提高了当地鸟类种群和种类数量。湿地内植物由原来的种增加到现在的种;动物种类由原来的种增加到现在的种;白鹭的种群数量比年增加了一倍,达到余只;还发现了以前在重庆都没有观测记录的蓝胸秧鸡、红胸田鸡,以及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等。
此外,我市还开展了以中山杉为主的生物治理试验工作,在万州区米-米消落区,成功栽种了亩的中山杉试验示范林;开展了以竹柳和香根草为主的消落区植被恢复治理示范,陆续在云阳县消落区米-米内推广栽植余亩;通过在主城两江四岸开展消落区治理试点示范,成功探索出新的植被栽植模式,实现树种在洪水退去后能快速返青,保存率达90%;采用乔灌草立体配置结合的消落区治理实践,在忠县和万州区建立湿地生态植被修复推广示范基地共亩,经过三峡蓄水期4个月全淹浸泡,成活率超过90%;通过实施沧海桑田示范试点工程,成功在库岸呈现出“秋冬水盈则海,春夏水退则桑”的美丽景象。
重庆秀湖国家湿地公园
培育湿地生态产业提升湿地经济效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最重要的是生态效益。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那么,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在湿地保护与修复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湿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
汉丰湖是我市着名的“候鸟驿站”。每年,中华秋沙鸭、飞鹭、白额雁等大批珍稀水鸟以及各种水禽来此越冬,数量多时高达上万只。每年冬季的几个月,这里都会成为全市观鸟爱好者和游客的一个重点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