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10月22日,是第23个“世界传统医药日”。上世纪年月12日,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上,一致决定将大会的开幕日定为每年的“世界传统医药日”。从北美、西欧等国家草药市场的兴起、到“世界传统医药日”的确定,昭示着一个在全世界有利于传统医药发扬光大的社会氛围已经然形成型。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主要代表之一;在南通,应用、研制和种植中药材可谓代代有传承。
记者周朝晖
国医大师王绵之
从王氏保赤丸到太空养心丸
国医大师王绵之为国献药泽被苍生
许多南通人都知道,南通本土有一味小儿中成药“王氏保赤丸”畅销海内外。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是南通人的骄傲。
第23个“世界传统医药日”到来之时,已故南通籍国医大师王绵之的女儿王灿感慨不已:“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我虽然没有钻研此道,但是,我为我父亲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王氏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自豪。”
“王氏保赤丸”是王绵之在上世纪50年代向国家所捐出的九世祖传秘方,曾获国家优秀产品银质奖。王绵之教授年出生于南通一个名医世家祖传世医家庭,系“王氏医术”第19代传人。他的父亲王蕴宽,也曾是上个世纪20年代南通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医。
那一年,王绵之亲自示范,将该药藏之高阁、对外界秘而不宣秘而不宣的特殊加工工艺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交给当时的南通制药厂。
那一年,王绵之先生为更好地解除患者疾苦,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还和北京同仁堂的名医们联手,共同开发适用于小儿及老年人消化功能失调的“健脾消食丸”。此药刚一面世,就大受患者欢迎。
从神农氏的足迹踏遍中华大地亲尝百草,到李时珍聚毕生之力成就《本草纲目》……传统中医药,祖国医学数千年沃土催开并绽放的一枝艳丽花朵,在王绵之等国医大师手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传奇。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事实是:年,王绵之组方的防治太空病的中药“太空养心丸”,与“神舟”号飞船同时名扬天下。
如今,在北京国医堂坐堂问诊的王老之子王煦,继承父志将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蛇花子一生书写人间传奇
季德胜蛇药救人无数名噪大江南北
一位来自南方的药商,前不久专程赶到地处南通的精华制药有限公司,上门急购一种专治蛇蝎蜈蚣等毒物咬伤的“神药”——“季德胜蛇药片”。
在南通、在全国,大名鼎鼎的已故“蛇医”季德胜和他研制的、以数十种中药材配伍的蛇药,以其奇特疗效名震四方。
解放前,季德胜仅仅是个游走于江湖之间、但求一口饭吃的“蛇花子”;解放后,季德胜被中国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国家卫生部授予他“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光荣称号;季德胜还应邀赴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季德胜研究毒蛇类积数十年之经验,无人企及。年南通市卫生局吸收季医院,开设蛇毒专科门诊。昔日的“蛇花子”,医院的蛇毒专科医生。
季德胜在旧社会受尽欺压、威胁和利诱,吃尽苦头,此后,他把蛇药秘方看成自己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当上医生后,他仍心有余悸,担心一旦献出药方,他会断掉后路、丢掉饭碗。有关领导理解季德胜个中心思,在关心照顾他日常生活的同时耐心启发,动之以情,季德胜终将蛇药秘方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
得到秘方后,医院针对其秘方存在的不尽完善之处,如原有方剂需要现做现用,长时间放置容易霉烂变质;秘方中各种药物剂量仅凭经验信手抓配、带有随意性;原剂为黑色大颗粒丸和黑色药饼,服药后牙齿长时间呈黑色且有较大腥味等等不足,医院专门成立蛇伤研究组,和季德胜一起对原方进行研究、调整,成功消除了种种弊端,最终将蛇药定名为“季德胜蛇药片”。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季德胜蛇药片”,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配备的军需药物之一。
攻克关节炎顽症终有良方
朱良春创制益肾蠲痹丸造福老百姓
这两天,位于老城市区和开发区内的国医大师朱良春所开设的诊所内,记者看到,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们,向坐堂的朱家“子弟兵”们求医问药,事实上,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朱老的诊所内总是人来人往、忙个不停。
在我国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朱良春老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朱熹公第29代裔孙。说起他与中医的渊源,要追溯到他的中学时期。其时他不幸患上肺结核不得不辍学一年,父亲为他请来中医治疗。为让病好得快些,他一头钻进医书,被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吸引后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他立志从医,以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事业。
经过刻苦钻研,朱良春当年和同事一起通过挖掘整理,推出专治呼吸道感染和肺脓疡的“金荞麦口服液”、专治淋巴结核的“拔核膏”等一系列特效药,享誉国内外。
特别值得一提的,朱老对虫类药潜心研究长达数十年,推出我国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创制诸多有效方药,为攻克顽症痼疾作出突出贡献。
朱良春研制的“益肾蠲痹丸”,经30多年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到97.3%。到目前为止,“益肾蠲痹丸”仍是国内唯一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调节免疫功能,并对骨质破坏有修复作用的中成药。该药被评为国家级新药,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并被列入为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身为国医大师,朱老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年逾九旬的朱老又把他的儿孙们都领上从医之路。目前,祖孙四代25人中从医者14人,被我国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称之为“朱家军”。
市场引领中草药种植方向
各味药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好帮手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昂贵等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呼唤回归大自然,希望用天然药物和绿色植物来治疗疾病和保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发展中医药和其它传统医药,对于人类战胜疾病保障健康,意义极为重大。
南通濒江临海,历史上素有种植何首乌、桔梗等中药材的悠久传统。得益于现代人“绿色保健、治疗养生”为一体的医药市场新需求,瞄准市场行情、大面积种植适销对路中草药材,一举成为我市农民脱贫增收的新途径,成为千家万户致富好帮手。
如果你有机会拜访海安县角斜镇来南村,就会看到排列成行、连绵不绝的贝母种植地里绿叶涌动,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个村是我市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和农作物套种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
崔义德是当地有名的贝母种植专业户。去年,老崔出售鲜贝母多公斤、收入8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多户种植贝母,面积超过亩。
而如东新店镇深河村则是中药材金银花的大规模种植基地。在如东,金银花种植面积高达多亩,效益喜人。
就在今年国庆前夕,启东华夏灵芝种植园作为该市唯一单位受邀参加“第十届南京嘉年华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他们深度开发的灵芝孢子粉、孢子油,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到欧美地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