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画世界黔东南手记

上游·《旅游时尚》微杂志上游,用接地气的内容,点亮您的长三角周末。

一次远行,便是一本游画。老季和小季这对父女观察世界的方式,不仅止于镜头,还有手中的画笔。《旅游时尚》独家系列专题——《游画世界》,带您走进老季和小季的文化苦旅。

撰文、摄影、绘画/季旻孜

                      

我和父亲“游画”的过程是漫长的,也将是未来的生活状态。

那个冬天,我们“游画”的足迹到达本应感到温暖的贵州东南部,也就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但那座山,那片水似乎冷的被冻住了。恰恰是这样的机会,游人渐少,租车一辆,体验其相对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其中艰辛不言而喻,长时间的“转山”无聊但也使思绪不能停顿,看的同时,必须思。那就不提艰辛了,直接将“思”的部分跃然纸上吧。

幸好,我们去过那里,那些在中国西南山区黔东南的大体还是“讲道理”的原生态寨子。

                                          

“讲道理”的寨子

                                          

这里的寨子主要指苗人住的苗寨和侗人住的侗寨。

为什么说“讲道理”呢?这讲的就是符合当地的生存环境的“理”。我是地理决定论者,始终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生活必须符合当地的环境,如果逆天而行,必是不当。

中国的建筑始终是符合中国人的哲学的,这里,更是不例外。这里的建筑依民族不同而有区别,但始终围绕山势而建,讲究风水,又不突兀,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人不就是这样吗?“圆融”二字始终贯彻在每一处。所谓“一花一世界”,在符合当地的环境的同时,每一个寨子每一栋房子都是有不同颜色的。在赭石色吊脚楼的里,比如那围裙上绣鸳鸯戏荷或喜鹊噪梅的五色丝线,祠堂前后老枫木树晨霜的金黄,暮归时白烟如云,沿河的橘子园绿叶浓翠,绵延河岸果实丹朱明黄,阿姐的鞋头挑个小小的胭红小凤,耳垂上挂着赤银小鱼,傍晚时白月和长更挂在蓝靛的天空中,林中传来俚语情歌或是少年的口哨,阿姐顿时心慌脚忙,发簪上的细银窸窸窣窣的响。

苗族是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这个蚩尤部落的后人自五千年前开始,跋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逃到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谢仇人。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把险恶的地理环境作为最好的恩赐来繁衍生息,这是多么伟大的民族精神。

爱唱歌的侗族人很聪明,建“干栏”式楼房,一般一幢两到三层楼,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农具、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粮,便于防火。这只是住的,侗人的建筑比苗人建筑更“动情”,下面我还会具体写到鼓楼和花桥。

                      

苗寨与侗寨

                                          

先说苗寨。

那天早晨,似乎是我们一行人喊醒了那个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的南花苗寨,这个巴拉河畔、依山傍水的寨子是我们第一个走进看的寨子。据说这里也开发了,可能因为早吧,村里好像空了一样,没有游客,只有刚起床的老人与小孩,还有零星的鸡无组织的在食啄石缝里的谷子。吊脚楼石墙被时间涂上一层草青色,每家人之间是窄窄的碎石路,高高低低,跟着地势起伏。邻里关系是开窗便见,安静的小寨应该是容不得一丝消息的。试想,风一吹,百户人家便都知道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宣传最多,为全国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当然也是游客最多的寨子,自然也是最壮观的。但是越是曝光率高,有时越是会失去它本该有的韵味。整个苗寨像一个小镇,中间有一条小河,房子依山而建,大部分是两到三层的木楼及吊脚楼。因为每天都重复过节的缘故,苗家小孩的记忆力便不会再有过节的喜悦和激动,他们能记住的是模糊的人群,手里花花绿绿的钞票。

再说侗寨。

侗族喜欢依山傍水落寨。寨前必有溪流,寨边必有古树,寨后必有青山。三者环绕,风水才是绝佳。进入榕江,沿路只要有水必有侗寨,榕江的路不是很好,很多地方在修路,车子开的很慢,毛毛小雨夹杂着雪飘着。榕江是珠江的源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第一个目的地是“三宝侗寨”,这里有很多新修的建筑,包括那座最高的鼓楼。虽是新秀,但我还是在这里发现了洗头发的侗女。那一低头的风情,全在长发飘飘间,侗女的性感,头发也是要占一部分的,她们将盘起的黝黑的头发散开,向榕江撒去,好似像对这自然行的礼。联排的屋子,有一家挤得人特别多,走进,原是一九十岁高龄的阿婆在织着土布,皱纹爬满脸颊,但是那纵横的沟壑好像告诉我们的是她与自然的故事。我也明知这里商业味已经很浓,但是这两个细节,让我忘不了这里。

肇兴侗寨是我最钟情的寨子。被四周的大山所包围,处于一狭长谷地,建于山中盆地,站在公路俯瞰,虽气温下降,但依然青山绿树,还挺壮观,可以看到整个村寨的全景,瓦黑的吊脚楼,层叠相依,没下去就已经跃跃欲试了,于是等不及的沿路一路小跑下去,感觉风都是绿色的。路边牛们、狗们、人们似乎都在欢迎我的到来!听着淙淙的流水,找到大门,住下,拿起相机、速写本开始记录我所看到的!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古朴实用,寨子里很多新建的屋子,看来这两年游客挺多,发展速度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第一次知道肇兴,是在《老房子》那套书上看到,那时看到李玉祥拍的肇兴特别原始,部落的感觉强烈,外面也鲜有人去,照片上呈现出来的感觉似乎有些破败,可如今感觉太不一样了,得到了些什么,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保存下来的更多的是“非物质”的,比如生活习惯。

                                          

楼里风云

                                          

在我看来,侗家的鼓楼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有必要单独写一段。

鼓楼入画,我创作了很多以“鼓楼”为题材的画,在画里,鼓楼是最高的,那制高点是一个家族最高统治的地点,更是侗人从哪里来的真实答案。我们始终在寻找自己源头,精神的源头,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样的民族,侗人还是如是保留。

侗寨每个村都必不可少鼓楼啊。侗族村民习称鼓楼为“遮荫树”,表明鼓楼是从大树演变而来的。原始人类曾以树为“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构木为巢,实行“树居”,或称“巢居”,后来逐步发展成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建筑。鼓楼虽然不是民居,但仍然可以住人,只不过在鼓楼里所从事的活动非同寻常罢了。鼓楼内的大厅是空的,中有火塘,火塘四周设有宽大的长凳或靠背长椅。寨中有事商议或节日踩歌堂的时候,便捶响大皮鼓,寨中乡亲都聚在鼓楼大厅中听长老发号施令。而平日,鼓楼大厅则是休闲的公共场所。每逢节庆,全寨群众来到鼓楼对大歌、“踩歌堂”(一种集体舞蹈)等,到处是欢歌笑语,热闹非常。在下午能看见当地老人在抽烟袋。里面有个圆形的大坑就是火塘,放上树枝点燃然后几个人聚在一起又能聊天。因为这里都是吊脚楼,失火就麻烦了,所以在鼓楼抽烟比较好。肇兴鼓楼鼓楼分布在仁、义、礼、智、信五个自然寨。五座鼓楼风格不同,彩塑、绘画装饰各有特色。有7层、9层、11层,最高的13层。共同特点是都用一抱粗杉木为柱,穿榫街接,不用铆钉,不落地的一根古杉为冲天柱,旁边是4根合抱的立地大柱,外围是12根略小的副柱。据说,鼓楼的冲天柱代表年,4根立地大柱代表四季,12根副柱代表月,即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平安康乐之意。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桥,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俗称“花桥”。有河必有桥,在肇兴的千户侗寨,桥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头,还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桥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那一条蜿蜒的都柳江

                                          

沿国道蜿蜒行进,从江至榕江至三都,路程很长,绕的很晕,但是车子左侧的都柳江景色优美。

两岸重峦叠嶂,堆青拥翠,苗村、侗寨、水舍隐现其间,江水清澈纯净,古榕垂竹倒映,渔舟往来其间。成片的古榕,连依相伴,保护河堤,远观仿佛一片巨浪滔天的绿色海洋。间或溪流瀑布、峡谷沙滩兼容,峰峦绵延、梯田层层、林海苍茫、云雾环绕、鸟语花香,勤劳的人民和淳朴的民风更是令人心旷神怡。

水,若是远观,那你只会感叹它的奇幻缤纷;但当你设身融入其中,你才会对它痴迷,我似乎更醉心这一条江,它温柔、清澈、原始,它是那么安逸,那么静谧。不仅可以远远的观赏兰得醉心的水,你还可以亲自划水于碧波之上,将手和脚浸泡在兰兰的水中,即使水很浅你也看不见自己的手脚,因为它完全被幽兰的潭水覆盖了。像是将脚伸进了一个兰色的果冻,感觉每一滴水都是那么有“弹性”,像是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

一叶扁舟轻轻划过水面,留下的是一抹单纯。

水是清的,山是绿的,云是浓的,这就是都柳江给人的第一印象。仔细瞧,在不远处一个拿着竹簸箕的年轻女人在这样的山水里捕鱼,老牛在长满湿润青苔的屋台上歇息,清冽的河水从廊屋下匆匆流过,小孩和女人在土屋里围住柏木炭火堆前暖一锅子肉汤,等男人做完活回来。夜深,只听见河水流过的哗啦啦。

行至都柳江畔,遇到一些村民摆渡,原始的竹筏静静的拂过江面,好似一阵微风,形成微微的涟漪,见到我们外乡人,侗人自然是热情的攀谈,得知我们是江苏来的,他来了兴致,说自己在南通打过工,不过最后还是回自己的寨子了,说到忘情处,手捧一掬江水,自豪的说,这水比你们的自来水都干净。我相信,从他面子上的笑容我就相信,侗人的自信源于这条“蜿蜒的都柳江”。

                                          

蓝布红花朵

                                          

在这一段里,我想讲讲在黔东南看到的服饰。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有自己民族文字,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他们将自己的生存密码保留在自己的服饰上。旧时的苗女们针尖挑花,花开在布头上,花落在日子里。鱼跃鸢飞,天地长河,她们把传说穿在身上,把历史绣进衣服里。从不做稿,心里自有经纬日月。一块块有些泛黄起皱的老绣片,是外婆年轻时坐在阶息上,一针一线挑出来的。针头顿了,撇着针头轻擦鬓头。唱给阿公的歌绣成花别在他的腰带上,讲个小女儿的传说绣一件夔花纹雕嫁衣,出嫁那天穿上阿妈的叮嘱与不舍。屋里的鸡婆开春生了一窝小鸡仔,家头稻田谷穗丰,木房新起三两间,日子在妇人的针头线尾里撺掇的丰润起来。青丝变成白发,这绣片是苗女一生的光华。

我亲眼目睹苗族人自己做的土布然靛青色后悬挂于堂前屋后,好似仪式一般的阵势,那表面发着淡淡光泽的蓝紫颜色的布承载的是还没有死去的技艺,幸哉的土布,在雷公山的怀抱里如隐士般的生存者,这里专门有一部分苗人属于“短裙苗”,女人们着短裙,且为百褶裙,搭配衣服上夸张、变形的图案,足以登上世界服装界的舞台。苗绣逐渐被更多人知道,如今里面蕴含的美学成分似乎更多于实用,但这么美的物件就是来自于普普通通的农民手中。服饰,是苗人的历史书,每一个地区都有其不同的服饰样式和特色,其中也不乏和本支系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苗绣夸张的对比色运用是我最欣赏的,如果说图案是语言,那么这图案上的颜色就是苗人的情绪,苗绣往往运用诸如:红绿、黄蓝、紫橘、靛白这种大对比,这么大的落差却在方寸间处理的很有欣赏价值,这就是苗人为整个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吧。

苗族男人的服饰最有特色的位于“岜沙”,这处苗寨在从江县境内,距从江县城仅5公里。这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带枪部落,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如今去岜沙的游客越来越多,主要就是去领略那里的特殊性。男子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衽铜扣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药枪,颇有明清武士风貌。在岜沙,还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在陈洪绶的画里看到的“薰裙”,竹篾编的半圆形竹篓,将百褶裙罩在外,下有炭火微薰,在这个潮湿的地方,用古法将裙子保护的如此精致倒也有意思。

总之,苗、侗两族人在穿着上有着无尽的研究空间,在黔东南待了几日,渐能分出侗族和苗族妇女。盛装时苗族的银饰很出名,整个头冠在头上,衣服喜欢青色、红色的。侗族就是插上多好银簪子,衣服是深紫色还有那种说不出来的黄色。平时呢就是苗女花哨侗女朴实。苗女是在头顶绾一个实心的发髻,在发髻正面一朵鲜艳的大花,红色桃红色的,后面还有一把木头梳子类似的在头上。侗女的发髻是绕成几个轨迹的上面只有个簪子。

                                          

吃着“红肉”和“牛瘪”的侗族人

                                          

我想汉人是绝对不可以接受这两样食物的吧。

吃红肉,用生猪血鱼腥草拌猪肉,据吃过的人讲,吃一块绝对包吐,腥的感觉自己像野兽!当地人热情的邀我们吃肉时,我...控制住了。

牛瘪(羊瘪)是黔东南的地道特色菜,这个名词是自造的吧。这道菜是贵州省黔东南人的一道深受喜爱的菜,特别是侗族同胞的喜爱。牛瘪实际上是一种液体。侗家的牛瘪是这样做的,在侗家人们杀牛前,首先给牛喂些牛爱吃的中草药—像首乌葛根绿豆柴胡参党土人参当归防风金荞麦等等和一些新鲜的鲜草,喂半小时左右把牛杀了,然后将牛刚吃进到胃还没有消化的这些中草药取出放入高温锅加二倍以上的高温沸煎三十分钟后取出,然后用丝瓜咯多次去渣,去渣干净后存放在一边备用:然后将新鲜的牛肉放在樟木制的砧板上切丝(樟木制的砧板可以杀牛肉上有的牛肉钉),切好后放入锅中拌生姜片爆炒二十分钟左右,炒熟后可以将牛瘪倒入牛肉中(如果是炒牛肉则放少些,拌后炒到半干即可以了。如果搞火锅则至少放入现有牛肉的两倍),同时加盐味精等配料,要吃时还要放些五香(即石菖蒲)藿香川芎等为香料即可。

其实在在整个黔东南地区的饮食上都是偏重酸口味的,而酸汤鱼最为具其代表性,其中酸汤要具备的就是其一个酸而鲜,而鱼最好是正宗的河鱼而非池塘及水库中的饲养鱼。

                                          TIPS:

1、黔东南我认为是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必去的地方,那里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仫佬、畲等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

2、去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当地节日情况,最好能赶在节日期间,这样更让你不虚此旅。

3、春节去天气较冷,注意保暖。

4、注意当地禁忌,多在网上了解一下。

5、最重要的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当地很多地方条件不是很好,做到入乡随俗,以诚相待。

                    人物简介

字子禾,号曲全,逊雪斋主。一九五四年生于中国江苏省常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常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江南国画院副院长、常州民俗研究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常州市科技支部副主委、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出版有《岁月留痕老房子作品集》、《季全保书画集》,并有《话说常州》、《百年常州》、《古城常州》、《风俗常州》等系列连环画作品,以及《寻访老常州》、《常州市井风俗》、《旅欧散记》、《逊雪斋诗抄》等专著发表,合著有《常州方言》、《江南古桥》等。

年10月生于常州,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获硕士学位,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从小的梦想就是用脚步丈量地球。

?

赞赏

长按







































百癣夏塔热片效果
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sc/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