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感冒,国医大师朱良春喜欢用哪些药

外感病证药

整理/何绍奇

一枝黄花

一枝黄花清热解毒、疏风达表(金锁匙、大叶七星剑、蛇头王、大败毒、黄花一枝香)

时感高热,无论风热、风寒,均于辨证方中加入20g。

肺炎验方:一枝黄花、鱼腥草各20g、生大黄8-15g、黄芩、玉桔梗、僵蚕各10g、生甘草4g;痰多气促加金荞麦30g、甜葶苈15g、白前10g;高热烦渴加生石膏30g,本品有祛痰、止咳、定喘作用,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

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淋巴管炎、乳腺炎,10-20g,用时宜后下。

苍耳子

有通督升阳之功。

一曰通督升阳,以解项背挛急,配葛根、当归、威灵仙、蚕砂、熟地、仙灵脾、乌梢蛇、鹿衔草、蜂房;二曰祛风解毒;三曰一味苍耳子疗湿胜濡泄,加入辨证方中。

僵蚕配蝉衣

疗疮疡痈肿,除温热疫毒。

僵蚕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蝉衣擅解外感风热,并有定惊解痉,温病初起要药,血病圣药;抗病毒,配银花、连翘、豆豉、苍耳子、羌活;配芩、连、石膏、银花治病毒性腮腺炎;配露蜂房、豨莶草乙肝表抗转阴。

僵蚕散风定痉、化痰软坚

僵蚕乃家蚕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虫体,又名“天虫”,味咸辛而性平,入心、肺、肝、脾四经。本品对温邪感染最为适用,是故杨栗山之《寒温条辨》首推本品为时行温病之要药。因其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故于风热痰火为患之喉痹咽肿、风疹瘙痒、结核瘰疬等症均适用之。一般与大贝母、元参等同用,对喉风、痄腮、瘰疬等有佳效。配白及治空洞型肺结核亦有一定效果。与蝉衣(2:1)同研粉,每服4g,1日3次,治流感发热及风热型伤风感冒效佳;兼治风疹瘙痒。配苏子、牛蒡子、朱砂、生姜等能治癫痫。单用僵蚕研末吞服,可治头风作痛。与全蝎相伍,善于熄风定痉,适用于小儿惊搐。配白附子、全蝎,擅治口眼歪斜。由于本品具有轻宣表散之功,对风热壅遏而痘疹不能透达者,最能表而达之。

僵蚕主要含脂肪及蛋白质,白僵菌还含甾体11a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类皮质激素。是否因其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和调节功能,而达到愈病之目的,尚待进一步探索。其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煎剂有对抗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作用,可以与熄风定痉作用相印证。

其主要功效,朱老归纳为三点:

(1)散风泄热

僵蚕散风泄热之功甚著,朱老认为,热病初起常证兼表里,倘表里同治,内外并调,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有截断、扭转之功。早年即采用聂云台氏创制之“表里和解丹”治疗多种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或病起已三五日而尚有表证存在者,服后常一泻而脉静身凉,或显见顿挫,续服数次可瘥。盖其功能疏表泄热,清肠解毒,可表里两解,缩短疗程,不论成人、小儿,除正气亏虚或脾虚便溏,或发热极轻,而恶寒较甚者外,均可服之。处方:僵蚕45g,蝉衣、甘草各30g,大黄g,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g,滑石g,共研极细末,以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g(如无鲜者,可用干品各45g煎取浓汁代之),鲜萝卜汁g,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4~6g,妇女、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g,6~8岁服1~1.5g,2~5岁服0.5~1g,每日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荣某,女,43岁。恶寒发热,体温38.9℃。周身酸楚,已起3日,曾服成药,得汗未解,口粘不爽,胸脘痞胀不适,2日未更衣。苔白中黄腻,脉浮数。此风热外袭、湿滞中阻之候,治宜两顾,予表里和解丹10g,分2次服,每日1次。药后5小时许得畅便一行,当晚热即下至37.7℃,自觉困惫缓释。翌日续服1次,热退至正常,诸象若失。

荨麻疹古称瘸痛,多为风热客于营分而致,应予驱风泄热,凉血活血;僵蚕长于散风泄热,对风热型荨麻疹,甚有佳效。常用僵蚕、姜黄、蝉衣、乌梢蛇、生大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5g,日2次。如久治未愈,而气血亏虚者,宜佐以益气养血之品;脾虚者又应参用补脾渗湿之剂。

(2)解毒定痉

《本经》以僵蚕为治“小儿惊痫夜啼”之品,后世以之组成治小儿惊风搐搦之处方甚多。朱老曩年取《保婴集》治惊风方(青蒿虫若干,捣和朱砂、轻粉,制丸如粟粒大,一岁一丸,其效“十不失一”)加僵蚕、全蝎二味,治小儿高热、惊搐,效甚验捷,因而定名为“解热定痉丸”。处方:僵蚕20条,全蝎12只,飞朱砂10g,轻粉12g,共研极细末,加青蒿虫(青蒿节间有小虫,须在秋分前后剥取,否则即羽化飞去)若干捣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4粒,日2~3次,待热挫搐止即停服。

汪某,男,5岁。发热3日,服药未解,入暮为甚,高达39.7℃,烦躁不安,惊搐时作,蚧齿谵妄。苔黄腻质红,脉数。此温热之邪袭踞气分,热极动风之候。予解热定痉丸24粒,每服4粒,1日3次。药后4小时许,热即挫降,惊搐略缓;次日神烦已安,热挫降至37.3℃,善后而愈。

此外,单味僵蚕粉,每服3~5g,日2次,对哮喘之轻者,有缓解作用,可解痉定喘,化痰止咳,散风泄热。但虚喘、寒喘勿用。

(3)化痰软坚

《本草纲目》赞其善于“散风痰结核,瘰疬……”。本品长于化痰软坚,诸凡痰核、瘰疬、喉痹,均有佳效。

乳腺小叶增生症,属之“乳癖”范畴,多因肝气不舒、痰气交凝、冲任失调而致,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调协冲任。以僵蚕为主组成之“消核汤”(僵蚕12g,蜂房、当归、赤芍、香附、橘核各9g,陈皮6g,甘草3g),具有佳效,一般连服5~10剂,即可奏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仇某,女,29岁。左侧乳房有核两枚,逐步增大,一枚如核桃大,一枚如银杏大,月经期或情绪激动之后较甚,已经三年余,迭药未消。苔薄白,脉弦细。此肝郁痰气交凝之乳癖也,可予消核汤。

服上方5剂后,肿核明显缩小,续服5剂而愈。并嘱晨服逍遥丸,晚服归脾丸巩固之。

“瘰疬”多由肝肾两亏,痰火内郁,结而为核,其核肿硬未化脓者,可用僵蚕、大贝母各2份,全蝎1份,研为细末,另用元参、夏枯草各1份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食后服4g,1日2次。能软坚散结,化痰消核,坚持服用,能取得良效。

“慢性咽炎”相似于中医之阴虚喉痹,多由痰热蕴结日久,耗伤肺肾之阴,而致虚火上烁咽关使然。患者咽部焮红灼痛,咽壁有颗粒小泡突起,梗然欠利;讲话较多则咽部不适,发音欠扬,常有口干咽燥之感。苔薄质红,脉弦细或带数。治宜养阴清热、化痰利咽。验方“咽痛散”:炙僵蚕、炙全蝎、黄连各8g,炙蜂房、金银花、代赭石、生牡蛎各10g,共研细末,分作20包。每服1包,1日2次,食后2小时,用生地、麦冬、北沙参各6g泡茶送服。连服3~5日咽部即感爽适,继服之即可痊复。

华某,男,48岁,教师。患慢性咽炎已近五载,咽部干燥,梗然不适,讲课较多,其势更甚,发音嘶哑。苔薄质偏红,脉弦细而数。阴虚之体,痰热阻于咽关,治宜泄化痰热,养阴利咽。予咽痛散一料,药未尽剂,症即趋平。

此外,僵蚕还具降糖之效,可用于糖尿病,研粉吞服,每次4g,1日3次。

牛蒡子疏散宣透、止咳利咽

牛蒡子味辛苦、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之功;又能消肿解毒,擅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风疹瘙痒、痈肿疮毒诸疾。牛蒡子的诸种作用,可从其性味及归经中获得理解,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解热,故对风热客于上焦,痰热阻于肺胃者甚为适用。此品甚为坚硬,不炒则药性不发,故习惯上炒香捣碎用之。其性滑利,能通大便,风热痰浊阻于上焦而肠腑不通者,用之尤宜。

《本草正义》对牛蒡子的作用颇有妙解:“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子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稍杀其势,故牛蒡子最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发痦,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外透其毒,内泄其热”二语,可谓扼牛蒡子功用之要。正因为其善通大便,所以该书又指出:“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热病而望其外透内泄者宜之,虚寒或脾阳素虚者不可妄投。

近代医家张锡纯对牛蒡子的应用颇有发明,不仅用于外感咳嗽,亦用于内伤咳嗽。如“醴泉饮”“治虚劳发热,或喘或嗽,脉数而弱”,药用:生山药、大生地、人参、玄参、生赭石、牛蒡子、天冬、甘草。并谓:“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盖山药“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并能“降肺气之逆”,二味同用,补散相济,则肺脏自安。正因为牛蒡子体滑而能通大便,张氏用其治痢,可谓特识。如治病已数日,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之“燮理汤”(生山药、金银花、生杭芍、牛蒡子、甘草、黄连、肉桂)方中即用此味。张氏取其“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即可缓后重之苦,其旨微矣。

朱老之用牛蒡子,于风热外感初起,表气未疏,寒热头痛,咽痒咳嗽之证,恒喜用之。尝与桑叶、杏仁、连翘、薄荷、豆豉、桔梗、荆芥等味同用。临床所见,凡咳嗽咽痒、咯痰不爽者,用牛蒡子后往往咯痰爽利,足证其有滑痰之功。风热邪毒上壅,恒易引起扁桃腺发炎,甚或红肿疼痛,汤水难以下咽,斯时牛蒡子颇堪选用,取其能疏风散肿。常用方药如:桔梗、甘草、牛蒡子、僵蚕、薄荷、玄参、山豆根;痰多加川贝母、瓜蒌皮、橘红。又,风热引起之牙龈肿痛,多与胃经有关,以足阳明胃经循上齿龈,手阳明大肠经循下齿龈之故。牛蒡子在疏解中有苦泄之功,是以在辨证论治方药中用之有效。

柴胡能升能降

柴胡主升,前人书中屡言之,如张洁古《医学启源》云:“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自其高足李东垣有补中益气汤之制,藉柴胡生发之气,与参、芪、术同用,振清阳而举下陷,故后世强调柴胡为升药者多,对于柴胡又为降药则论者甚鲜。

《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知其有疏通肠胃的功能,虽未明指其可以通便,亦可于言外得其旨矣。柴胡的通便作用,可从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中受到启发,《伤寒论》谓:“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成无己为本条作了下列的注解:“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鞭满,虽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在表里之间,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方有执释本方之机制谓:“上焦通,鞭满开也;津液下,大便行也;……胃和则身和汗出而病解。”要之,小柴胡汤所主之便秘,绝非燥屎内结,乃三焦气机不行,津液无以下输所致之“不大便”,小柴胡汤能枢转少阳,疏通三焦,俾气机调畅,津液得下,而大便自通矣。若用柴胡剂以通热结津干之燥屎,殊非所宜。

柴胡能升能降,李东垣早已有说:“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根升梢降,这是药物效用的一般规律。朱老认为,柴胡的能升能降作用,并不在东垣所说的生用、制用、用根、用梢上(何况现时药房已无根梢之分),唯在其用量之大小上。用于升提,一般用量为3~10g;用于下降,一般用量为20~30g,以上均指汤剂用量。

据朱老经验,大量柴胡的应用,一是外感热病(感冒、疟疾、肺炎、肠伤寒等)过程中,既非表证之可汗而发之,又非里证之可清可下,而见寒热往来,或发热持续不退,胸胁苦满,大便不通,用之清热通便;二是杂病中常见之肝气郁滞,胁肋胀满,便下不爽,或有便意而不能排出者,用之助其疏泄,即前人所谓“于顽土中疏理滞气”之意,以上证候,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其舌上必有白苔,且多较垢腻,方可任柴胡之疏达,此为辨证之眼目,不可忽之。

孙某,男,38岁,工人。五日前饮食不节,复感外邪,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得汗寒解,而发热不挫,39.2℃,朝轻暮重,胸胁苦满,大便不解者已3日。苔白黄而垢腻,脉弦数。可予和解导滞法。

柴胡、青蒿子、晚蚕砂、一枝黄花各15g,全瓜蒌20g,炒黄芩、鸡苏散、莱菔子各10g。2剂。

药后得畅便,热即挫解,休息2日而复。

鱼腥草泄热解毒、清上利下

鱼腥草古名蕺菜,因其新鲜茎叶中有一股强烈的鱼腥气而得名。世俗每虑此药气腥味劣,难以下咽。其实,此药阴干后,不但没有腥气,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时,能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它煎出的药汁如淡淡的红茶,仔细品尝,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涩味,并无苦味及腥臭,对胃也无刺激。

鱼腥草性微寒,入肺经,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故前人用之为治疗肺痈要药。近年来,临床应用本品有所发展,常用于肺脓疡、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等疾患,兹将朱老临证中配伍使用鱼腥草治疗其他疾患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毒性肺炎

鱼腥草有清热解毒作用,多用于治疗肺部炎性病变,朱老临证除辨证用药外,亦注重辨病用药,他结合现代药理分析,根据鱼腥草抗病毒、止咳力强,有明显抑制流感杆菌、肺炎球菌作用的特点,配伍轻宣药物治疗病毒性肺炎,每有创获。

病毒性肺炎一般来势较猛,难以速愈,单用抗菌消炎之品不易应手。朱老如遇此症,无论证属寒热均加用鱼腥草30g(后下),因鱼腥草虽有清热解毒作用,但不是大寒之品,故只要配伍得当,即可使邪祛正复。不过数剂,就能见功。

张某,女,31岁,工人,年4月24日会诊。初诊,病毒性肺炎并发休克,正在抢救中,邀约会诊:始见形寒,继则高热,头痛咳嗽,胸痛,吐黄稠痰,有时带血,心悸气急,紫绀,汗多,脉弱滑数,舌尖红、苔薄根黄腻。症属痰热壅肺,正虚邪恋。先予清肺化痰,佐以扶正,逐邪外出。处方:

鱼腥草30g(后下),西洋参8g(另煎兑服),淡子芩、杏仁、前胡各9g,全瓜蒌、连翘、郁金各12g,桔梗、生甘草各6g,鲜芦根35厘米。3剂。

二诊:身热渐退,心悸气急渐复,咳嗽痰多,色灰白,已易咯出,胃纳差,脉细滑,苔微黄、舌尖红。余热未消,继当清化痰热,肃肺止咳。前方获效,原法出入。上方去鲜芦根、西洋参,加建曲9g(包煎),续服7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2)小儿尿布皮炎

尿布皮炎俗称“红屁股”,由尿布潮湿、粗糙、不洁引起。小儿皮肤娇嫩,湿毒乘虚袭人,发于臀部肌表,而见焮红、粗糙,重则有丘疹,甚则脓疱形成,小儿因之啼哭不已。朱老取鱼腥草功具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理,配伍他药,灵活用于治疗小儿尿布皮炎,屡用获效。此疾虽位于臀部肌表,“肺合皮毛”,皮疹焮红,甚则有脓疱,均为湿热之象。而鱼腥草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正如《岭南采药》所言:“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祛湿热,治痢疾。”现代药理也证实了该药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霉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临证中常用鱼腥草30g煎汤,于每次换尿布时洗一次(不宜久煎)。后用滑石、青黛按5:1比例研细和匀,扑于患处,一周左右即见痊愈。

潘某,女,2个月,出生近二十天时,臀部皮肤愀红,其上有粟粒状丘疹,致小儿终日啼哭不已。经用鱼腥草煎汤外洗,滑黛散外扑,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此法不仅可用于小儿尿布皮炎,对单纯性疱疹、疖痈初起者取单味鱼腥草g煎取毫升左右药液(不可久煎),局部外敷、熨洗,重症病例可加煎剂内服,多能获效。

(3)湿热带下

带下病因甚多,其带下色黄稠、腥臭者,恒需参用清泄胞宫湿热之品,方可奏效。朱老多用鱼腥草、土茯苓这一对药。鱼腥草清热解毒见长,土茯苓利湿解毒功胜,两药合用,热毒可清,湿有去路,对带下秽臭异常者加墓头回12g,治疗湿热型带下,确属效佳。

洪某,女,48岁,工人。初诊:几月来有黄白带下,连绵不断,腰酸神疲,纳呆。最近带下增多,质粘,色微黄,有腥味。脉细而小数,舌质淡,苔薄白。此乃脾虚肾亏、湿热内蕴。姑予补脾肾、清湿热为法。处方:

鱼腥草(后下)、土茯苓各30g,炒白术15g,菟丝子、墓头回各12g,泽泻、炙蜂房各10g,生甘草6g。7剂。

复诊:服上药3剂后,带下已见好转,不仅量渐减少,且气味亦减,纳谷渐增。惟仍有腰酸肢软,久带后脾肾两亏,非调补两脏,清泄余邪,不能收功。处方以培补先后两天,兼清带脉余邪为旨,复进十余剂,证除告安。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创立了壮阳、缩阴、魔幻丰胸、瞬间塑型减肥、徒手形体微雕、男科、妇科、不孕不育……等系列疗法,将陆续推出!本系列疗法可以高端定制,能轻松提高医者的信誉度、美誉度,可以快速吸引中高端人群,特别适合需要更上层楼、锦上添花的医者!!!

年3月3日姚憬菡老师主讲补阳还元针法+瞬间塑形减肥,公益学费元;3月4日郭新春老师主讲徒手脊柱和骨盆矫正,公益学费元;3月5-7日周武新老师主讲周氏回春针法+徒手缩阴壮阳,学费元;3月8医院院长朱婉华教授为回春班学员免费讲授朱老特色诊疗体系+风湿病(重点介绍强脊炎和痛风)及肿瘤病的中医诊疗。

1、本次回春疗法培训增加一天时间,讲授至少价值3万元的徒手缩阴壮阳技术,学费仍保持原价元不变,加量不加价,莫失良机!2、参加周武新老师回春针法培训班的学员可免费两个公益班的学习。3、年2月20日前打全款,回春针法班学费优惠元。4、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医院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于年9月21日领医院。医院以风湿病科、肿瘤科、康复养生科为特色,医、教、研一体,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湿病中医重点专科暨全国痛风协作组组长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肿瘤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在此学习,可近距离领略一代国医大师的济世传奇。

周武新老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医学专业,拥有二十三年的临床经验,行医、求学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期间多次得到名医点化,后融汇贯通,独创“周氏国医回春针法”,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为众多患者解除了身心之痛。有“壮阳哥”“送子观音”“杏林狙击手”等美誉。疗法特点:疗效包括但不限于壮阳和治疗不孕不育。姚憬菡老师,自幼熟读国学经典,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后经恩师指点,技艺精进,尤其是在减肥、塑型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其依据临床实战,提出核心调衡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无需节食、服药,通过针灸、手法、功能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即可达到瞬间塑型减肥之功效。受张士杰(张太溪)张老之启发,经过大量临床总结,创补阳还元针!可通调脏腑,还元初始。导引真炁归于初始,然后复于平衡!一针为道,合阴阳,分五行,配八卦,九宫为限。郭新春老师,早年跟随母亲学习祖传民间捏骨理筋法,后求学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尽得名师真传,尤擅徒手形体微雕和运动损伤治疗。疗法特点:用力小巧,零基础可学,对运动损伤修复立竿见影。无需打针、手术、无创伤、无痛苦、纯绿色,即可将女性私处缩到1-1.5指,松紧自如,男人阳根轻而易举,立竿见影,重现往日雄风,尽显传奇卓效!

周武新老师(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济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sc/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