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m/
PART
01
前些天,妈妈群里有个妈妈说:《奇葩说》第五季第三期超值得看,赶紧拉孩子他爹去看,效果显著!
她说完,群里另一个妈妈晚上就拉着爸爸看完了第三期。果然,爸爸积极认真多了!陪孩子的时间也多了!
我也特别好奇这一集。周末的时候,我特意拉着孩子爸一起看完了。爸爸平时周末都不想出去玩,竟然在这个周末,跟着我们一起出去公园野餐放风筝。也许,他也在反思自己作为一位父母应该要做的事吧!
不管是不是每个爸爸看了都有所行动和改变,我觉得这一期确实精彩!
这一期的论题是:“每周陪伴孩子少于12个小时的爸爸将会被取消父亲资格是否合理?”
关于爸爸的陪伴这个话题,早就在育儿界说烂了。“丧偶式育儿”也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
因为经常陪孩子的父亲好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在当下的中国,“丧偶式育儿”存在于很多的家庭里。很多中国妈妈背后都站着一位缺位的隐形爸爸。一个家庭里,好像独自抚养孩子的只有女人,而丈夫却没有承担起家庭责任。
给孩子洗澡喂饭的是妈妈;
独自带孩子看病的是妈妈;
辅导孩子功课的是妈妈;带孩子出去玩的还是妈妈;
夜晚起床喂奶换尿片的是妈妈;每次孩子叫爸爸,一般就是问:“爸,我妈呢?”
……
辩手傅首尔是一位妈妈,她就代表广大老母亲向总是说“忙忙忙”的父亲们提出了质问:
“每周12小时的陪伴已经非常科学,爸爸工作是很忙,工作日不行有周六,周六不行还有周日,周日你还忙,全球你最忙!你那么忙,那你生个娃出来干嘛呢!”
PART
02
除了“丧偶式育儿”,还有一种叫“诈尸式育儿”。如果一位爸爸,每周陪孩子的时间不是等于0,那么说明还不是“丧偶式育儿”家庭里的爸爸。
偶尔陪一陪、管一管的,就是属于“诈尸式”的,可能这才是广泛存在的爸爸。
(诈尸式,简单来说就是平时都像死了般缺席,可是死又死不透,突然间跳出来瞎指挥。)
“诈尸式”爸爸其实才是最让广大老母亲义愤填膺的。我想大部分爸爸都不是故意缺席家庭生活,只是当他们参与的时候,总是姿势不对。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爸爸们误解了陪孩子这件事。
很多爸爸觉得:平日不够,周末来凑;幼时不够,成年来凑。
但看出来了吗?陪伴,不是你付出了,就是“陪了”;而是要走近对方的生活、响应对方、了解对方。
就像这一期的辩手如晶说:
“父爱这种东西,是需要培养出来的。”
“陪伴最简单的东西,就是陪伴会有对话,这一个半小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不是守着孩子,也不是大眼瞪小眼,是聊天,它让我们有一个培养感情的时间。感情是不可能从天而降的,不是说明天我们要成为一个父爱如山的人,它就有了,不可能。辩论还可以随便凑一下,父爱没有,感情没有。”
PART
03
衡量陪伴是否足够,最简单的方式是时间。
但陪伴的质量呢?台湾艺人小S说,她自己不是陪孩子最多的母亲,但一定是让孩子最快乐的母亲。她会和她们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没心没肺地笑。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难忘的瞬间。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只有父母在生命的最初给予用心的陪伴,才会将满满的爱浸润到孩子的心田,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自信地前行,有足够的底气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dvdf
节目组最后还采访了几个父子,工作人员问孩子:“爸爸在你心中是样子的?”
尽管,在孩子的眼里,手机和游戏才是爸爸的最爱,自己永远只能排第二。但是,当工作人员让他们在最爱的玩具和爸爸陪一天之间选择时,所有孩子都选择了爸爸的陪伴!
孩子们埋怨爸爸了么?完全没有啊!他们一样很爱很爱他们的爸爸,很想跟爸爸在一起玩一起笑。
最后节目组把辩题给到孩子:如果爸爸一周陪你少于12个小时,你就不能叫他爸爸了,你同意吗?答案异常一致:不同意。
孩子们的答案非常感人,孩子对父母天生忠诚,总有着满心的喜欢,甚至特别能体贴父母,让人不由得心疼。
我特别认同颜如晶的观点。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部连续剧。从第一集到20集,他会慢慢的变。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孩子的人生是补不回的,你不看,问我演到哪里了,我怎么告诉你?“
”1到20岁,你不看的话,你永远也看不了。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也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我不会错过你的后半生,也请你别错过我的前半生。”
连高晓松听完都双眼湿润,我也觉得说得非常贴切,直击内心。是啊!父母是唯一一个可以看到孩子从头到尾人生的人,每周的陪伴,12小时也好,20小时也罢,数字确实并不是很重要,付出心力,真心实意,才是最重要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付出了多少心力,孩子的心里一清二楚。当你给出爱,他也会将满满的爱回报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