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交汇地带,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雨热同季,山区小气候复杂,为各种动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常年采收销售的野生中药品种达余种。随着国内外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中成药产品的开发,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野生资源严重不足,宁国市近些年开展了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并取得成功。目前全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30多个,总面积3万余亩,年产值1.3亿元。中药材野生改家种既是解决部分中药材需求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立足本地中药材资源,发展主导品种
据《宁国县志》记载:“县内所产主要为白花前胡,素以个大、皮黑、条长、内黄、香味浓等优点而著称,清代就享有‘宁前胡’之称,是宁国县地道大宗药材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宁国生产的前胡就外贸出口港台,历来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和欢迎。由于连年采挖造成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自年开始宁国市将地道药材品种宁前胡作为野生改家种的主要品种,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宁前胡生产的技术标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前胡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年产量余t,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的份额,从而成为前胡主产地,并获得“中国前胡之乡”称号及“宁前胡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开展多品种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试验
全市在宁前胡人工种植取得成功后,不断发掘当地中药材品种资源,开展多个地道野生中药材品种的人工种植试验。宁国市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及土壤环境,使得其中一部分中药材的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同类产品而成为知名的地道中药材,如前胡、白术、宣木瓜、白芨、菊花、太子参、丹皮、铁皮石斛、独活、青木香、防己、半夏、夏枯草、乌药、草乌、连钱草、四季青叶、覆盆子等。民国27年《宁国县志》物产志就收录了宁国市道地中药材品种种。通过史料查阅及市场调查,确定当地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地道中药材品种,并进行人工种植试验。全市开展了栀子、铁皮石斛、覆盆子、射干、金荞麦、丹参、黄精、玉竹、白芨、三叶青、山茱萸、麦冬、天竺子等多个地道中药材品种的人工种植试验并取得成功,认真总结各品种试种的技术经验,建立示范点和良种繁育基地,逐步扩大种植面积。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也必然成为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导方向,在野生中药材改家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坚持市场与效益第一的原则
没有市场就产生不了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种植的积极性。野生中药材的抗逆性一般都很强,改家种后根据其生长习性进行田间管理,基本都能取得成功。首先,在人工种植之前要做好市场需求量的调查,因为一旦人工种植成功并被大面积推广之后,产量会在几年内迅速增加,应努力避免增产后的卖难问题。其次,要做好生产成本预算,并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效益相比较,使种植农户有利可图。根据当地药材的市场销售情况,对常年收购的野生中药材品种的立地条件、生长年限、产量情况、人工种植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合适的品种开展人工试种。
2.2坚持先试种再推广的原则
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要遵循农业推广的“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由于初次试种在种植技术方面需要逐步摸索,通过不断总结试种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逐步形成各品种完整的种植技术,再进行示范推广,避免盲目推广造成种植农户不必要的损失。
2.3坚持野生资源利用与保护并重,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在现实的中药材生产中,往往是某一个品种得到开发利用,就造成该品种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导致野生资源的迅速减少甚至枯竭。特别是稀有濒危的品种,市场价格高,更是难逃一劫。如宁国市的重楼、白芨、石斛、三叶青等品种在野外已很难找到,野生资源的保护迫在眉捷。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野生资源保护的宣传,加强中药材收购市场的监管工作,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另一方面要加快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步伐,特别是对市场价高、需求量大的野生中药材开展人工种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及种植基地,切实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如宁国市以公司为依托建成了三个组培试验室,利用现代组培技术,开展稀有、濒危中药材品种的人工育苗工作,已培育出铁皮石斛、白芨、半夏、三叶青等品种组培苗并成功应用于大田栽培。
3推广林药套种,与山区林业开发相配套
宁国市新发展的中药材绝大部分都是在经济林中进行套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山区林农新发展的山核桃、板栗、毛竹等经济幼林地连年扶育而短时间没有产出,在幼林地中套种前胡等中药材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或抑制杂草及其他小灌木的生长,同时也为中药材找到最佳的立地条件,近几年随着林业开发及退耕还林的实施,新造林面积逐渐扩大,目前都处于幼林阶段。在新造林中套种中药材,在扶育的同时,通过种植一些适应性强的速生中药材来弥补扶育经费。宁国市经济林面积广大,发展林药套种对增加林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4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中药材种植品种
中药材在长期的野生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生长习性,因此,要取得人工种植的成功,必须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其习性,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及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宁国市南部的云梯、仙霞等乡镇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形成的沙壤土为主,土壤沥水性好,在这一地区适宜发展对土壤透气性要求较高的白术药材,在万家、中溪、宁墩、胡乐等乡镇山核桃幼林地以套种耐旱性较好的前胡药材为主。而在荫蔽度较大的已成林的山核桃林下,适宜套种耐阴的黄精、玉竹、白芨等品种;在黄红壤丘陵山地适合发展耐瘠薄的覆盆子、金荞麦等品种;在沿河沙壤地适宜发展元胡、贝母、半夏、南沙参等品种。
5加强人工种植中药材质量管理工作
中药材从人工种植,缺乏现成的生产技术,要在试种中总结经验,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宁国市在发展宁前胡、铁皮石斛的生产中,及时总结种植技术经验,并制定出《宁前胡栽培技术规程》、《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技术规程》等安徽省地方标准。宁国市通过加强选地、播种、合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采收、加工、储运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工作,逐步建立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做好生产记录,建立产品可追遡制度。其生产出的中药材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杜绝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现象发生。
6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的几点思考
6.1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宁国市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的成功实施。它是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以及减少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依赖,实现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内外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使越来越多的中药材品种得到开发利用,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单纯依靠野生药材已供不应求。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人工种植野生中药材已是大势所趋。
6.2中药材野生改家种是山区农民新的增收渠道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向城镇转移,从事野生中药材采集的农民及其获得的收益都在逐年减少。野生改家种是实现中药材稳定供给的需要,同时也为山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6.3中药材野生改家种技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
野生中药材种类繁多,各地都有当地的地道品种,农业工作者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好当地的地道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加强野生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长按白癜风中药药方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