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恩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

永远怀念我的恩师----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大师风范,永存人间

恩师朱老良春先生,字默安,号伦,江苏镇江丹徒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国医大师、主任中医师、教授。生于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三),为朱熹公第29代裔孙,年12月13日22时26分因急性肺栓塞,经多方抢救无效,溘然长逝,享年98岁。

朱老幼读私塾与小学、中学,中学时期因病延医而立志学医,年赴武进孟河,师从清代御医马培之后人马惠卿习医;一年后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抗战伊始,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学习,年毕业。年2月,悬壶南通,适逢疫病流行,因治愈大量登革热和霍乱患者而享誉一方。年,创办南通中医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解放后,年牵头组织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后更名“医院”,医院无偿交给政府,医院,医院的诞生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医院年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年获“全国医药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朱良春先生曾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南通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第三、四、七、八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南通市委员会第一~四届常委、第五、六届副主席;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六、九、十届代表、第七、八届常委,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医院首任院长等职。担任医院首席技术顾问,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暨首席荣誉研究员,医院中医学术首席指导老师;并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临床研究特别专项顾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风湿病分会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南通市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会长,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美国中医针灸医师联合会高级顾问。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同年获卫生部“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在八十年的医学生涯中,朱良春先生以过人的智慧,博大的胸襟,执着的追求,超常的勤奋,在僻居一隅的江苏南通独树一帜,其学术影响遍及国内外,被誉为“朱良春现象”。

他遵循父亲昶昇公“积德行善,济世活人”的教诲,行医之初,即对贫苦病人免费施诊给药,对待病人,无论贫富、尊卑、老幼,一视同仁,和蔼可亲,直到95岁高龄,仍然坚持门诊,并亲自回复病人的求医问药信函。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中西医联合诊所、医院,又无偿捐献给国家;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平易亲和的人格魅力,把民间医药三朵奇葩——季德胜蛇药、陈照瘰疬拔核膏、成云龙金荞麦治疗肺痈请入大雅之堂,成医院盛开的“三枝花”。

他践行先师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视野开阔,勤奋好学,深研经典,旁通诸家,博览群书,兼收并蓄。他治学严谨,师古不泥,勤于实践,锐意创新,学术上颇多建树:丰富了中医望诊诊法,首倡辨证与辨病结合,对于急性热病提出“先发制病”论,慢性杂病从“培补肾阳”、“从痰从瘀”论治;致力于痹病研究,确立顽痹“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法则、提出痛风之“浊瘀痹”病名,是公认的痹病研究大家,素有“南朱(良春)北焦(树德)”之称誉;深入研究虫类药的历史沿革、前人阐述、功效主治,应用虫类药物胆识过人,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虫类药专著,是著名的虫类药物学家;继承、完善、发扬、创新了先师章次公先生的学术精髓,自辟户牖创立了以皇古融新为旗帜的“章朱学派”。

他立足临床,勤于科研,笔耕不辍。先后多次获得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项,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制剂蜚声海内外;出版了《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朱良春医集》等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篇。直到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在整理、校勘《朱良春全集》文稿,审阅、修改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文案。

他敢为天下先,积极支持子女创业。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医院、医院,创建了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培育了生机勃勃的“朱家军”。

他提倡“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临床是根本”,坚守“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的承诺,数十年来,以授业、传道、解惑为己任,乐于培养后生。早年创办中医学校、中医继承班;是多家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客座教授和第一、三、四、五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耄耋之年仍与著名中医学家一道发起名师带高徒的学术传承活动;以96岁高龄亲自为后学讲学、释疑解惑;并时常坐镇家中,指导子女、弟子遣方用药。如今,可谓桃李满天下,除15个子女及孙辈、40余位入室弟子外,短期研修、聆听讲学、私淑、遥从弟子不计其数,遍布海内外。他对待学生,是严师,是益友,更像慈父,学习上严格要求,工作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细致关怀。他睿智、包容、超然、勤勉,广大弟子受益终生。

朱良春国医大师是现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如今,他驾鹤西去,中医界陨落了一颗泰斗巨星,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好老师,病人失去了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我们深切缅怀先生的高尚风范、追忆先生的音容笑貌、铭记先生的至理名言,继承先生的未竟事业,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12.14

追忆恩师最后的日子

朱良春先生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大胆实践,诲人不倦,超越自我的一生。先生高举先师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旗帜,自辟户牖创立“章朱学派”,在僻居一隅的江苏南通独树一帜,学术影响遍及国内外,被誉为“朱良春现象”。近年来,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完成《朱良春全集》的编撰和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筹建。两年前,96岁高龄的先生着手《全集》的编著,计划出版“医理感悟卷”、“临证治验卷”、“用药心悟卷”、“常用虫药卷”、“医案选按卷”、“杏林贤达卷”、“薪火传承卷”、“良春小传卷”、“养生益寿卷”和“访谈选录卷(含年谱)”等共十卷。两年来,先生常常一天工作长达10小时以上,每次去先生寓所,总见到他在一楼客厅的书桌旁伏案工作,即便在一侧躺椅上小憩,也手握书卷。在即将出版的《朱良春全集》自叙中,先生写道,从医80年来“略有收获,不敢自秘,率和盘托出,奉献同道”。为了展示南通地区中医药发展历史和古今大医风范,强化城市中医药文化记忆,先生萌发了筹建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设想,即付诸行动,确定馆址、亲定入选内容和人物,并两次捐款共60万元,如今,博物馆已进入布馆阶段。年12月10日,先生病榻上仍在修改《全集》首卷《医理感悟卷》样稿,增添了最后一篇“为北中医新校区碑林而写”。深感精力和目力不济,在完成了序言部分校勘后,先生嘱余完成正文部分校勘任务;对于尚未成书之《医案选按卷》和《养生益寿卷》,安排由研究室朱建华主任、吴坚主任和我牵头,邀请部分门人共同编撰《医案选按卷》;医院郭建文主任牵头完成《养生益寿卷》。是日,先生并谈及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确定了前一晚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朱剑萍所长送来审阅、由我修改的博物馆序言和结语等文案,冀望博物馆早日开馆。这竟成为先生对我们最后的嘱咐,三天后,先生便离开了我们……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倾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之发扬光大竭尽绵薄”(《全集》自叙),真正做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每每念及于此,不禁潸然泪下。

《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编校记

深怀敬仰之情,完成了《朱良春全集?医理感悟卷》的校勘工作。掩卷沉思,唏嘘不已。《朱良春全集》是吾师朱良春先生“80载医学生涯的回顾与自省”,计划印行10卷,《医理感悟卷》为首卷,收录先生自二十世纪60年代初至今,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医理文论凡37篇。先生以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论述,浅显的训喻,流畅的文字,从中医药学之历史、现状、前景,到特色、优势、发展;从中医理论之精髓、基础、经典,到传承、提高、汇通,从中医临证之诊法、辨证、辨病,到立法、遣方、用药,从中医学人之医德、医道、医术,到实践、体会、心悟,纵论医理。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精彩纷呈。尤其令人赞叹的是,直至耄耋之年,先生仍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文论中去,时刻践行先师祖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遗训。先生无论半个世纪前的观点,抑或期颐之年的思想,今天读来,依然如清风扑面,新意盎然,沁人心脾,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先生为《全集》的出版呕心沥血,“倾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之发扬光大竭尽绵薄”。年12月10日中午,先生仍在病榻上修改《医理感悟卷》样稿,增添了最后一篇“为北中医新校区碑林而写”。深感精力和目力不济,在完成了序言部分校勘后,先生嘱余完成正文部分校勘任务;对于尚未成书之《养生益寿卷》和《医案选按卷》,安排由医院郭建文主任牵头完成《养生益寿卷》,朱良春研究室建华主任、吴坚主任和我牵头,邀请部分门人共同编撰《医案选按卷》。是日,先生并谈及他所牵挂的南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筹建工作,确定了前一晚剑萍所长送来审阅、由我修改之博物馆序言和结语等文案,冀望博物馆早日开馆。这竟成为先生予余最后的嘱咐。三天后,先生驾鹤西去……先生为中医药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做到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每每念及于此,不禁潸然泪下。

今《医理感悟卷》即将付梓,慨叹万端,是为记。

年1月4日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策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dl/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