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获首届“御鼎诗歌奖”10周年特辑
蔡根谈,年生于海南文昌,曾用笔名花枪、唐煜然。居住海南岛。
一个自带光芒的诗歌文本
年,首届“御鼎诗歌奖”授予长诗《医院》的作者——蔡根谈(时用笔名唐煜然)。如今,10年过去了,我们决定推出《医院》获奖10周年特辑,原因有三:
一、从诗歌文本看,《医院》是一首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杰作。它不仅“划时代”地抵达了人类存在的隐秘角落,更是开创了一种文本叙述模式:以非线性的顺序来排列各节段的序号,并根据诗歌内容赋序号予新的含意。这是面对文本史的写作。
二、从综合高度看,年以来,蔡根谈一直在中国先锋诗歌第一梯队。写出了《在尘世》《艳字舞》《妓二代》《空悲切》《子宫坏了》《从1开始》《美丽2号》《字母时代》《永和九年》《偷渡去古巴》《英雄纪念碑》《量词的质变》《红狐狸传奇》《写艳词镇妖》《镇妖须用人民币》《海口:沉醉之夜》《我以为星星满天》《甲午二月十五:博鳌禅寺礼佛》及长诗《医院》《天长地久之爱情篇》等一批坚实文本。尤其《子宫坏了》,开创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在诗歌里完美转换指代的先河。一句“子宫坏了”,也成了时代谶语。深入蔡根谈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语言闪耀的光芒,以及这个时代的丰盛和悲凉。
三、从创作成就看,蔡根谈一直不断地发现诗歌新疆域。年,作为“低诗歌运动”创始发起人,他提出的“诗歌是一种引体向下运动”观点影响深刻;年,他倡导“病态主义”写作,发出“常态即病态,病态即常态”的感慨;年,他说:“(先锋)诗歌,妙不可言,言不可及”;他年开始尝试、近几年力推的四字一句的“四言新韵”写作,吸引着越来越多诗人参与践行;他这两年写的一系列以“妖精”为题材的诗歌,刮起了一股“妖风”;年,他预判:对语境的挖掘和拓宽,对语言韵律、节奏及所指的新发现并将之与新形式结合,将成为未来先锋诗歌的新亮点、新方向。与此对应,他也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获得了一些世俗意义上的声名和褒奖: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年第一卷重点推出他的诗歌;韩东在《芙蓉》杂志主持的、在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重塑70后”栏目,在年第一期大篇幅推介他的诗歌;年,《诗潮》杂志在“重塑70后”系列专题里,将他选做开篇第一位诗人;他年获首届“御鼎诗歌奖”,获《诗潮》“年度诗歌奖?新诗奖”,年入选参加《人民文学》“新浪潮”诗会。但无论潮起潮落,他都在海南岛上“画岛为牢”,独立保持着写作上惊人的沉稳、坚实,安静和谦逊。因此,我们有理由更期待和看重他未来的写作。
为了多维度观察《医院》,我们特邀了10位诗人、评论家、读者(任意好、江雪、向卫国、一个偶然路过的家庭煮妇、还非、胡应鹏、刘川、水笔、老德、伤水)先后对该诗进行评论,提供各种解读视角。
赶路诗刊
“御鼎诗歌奖”评委会
年12月15日评论》任意好:《医院》是一首杰作
时间对任何一位诗人而言都是一贴慢性毒药,有的诗人会抵抗不住这贴毒药的侵蚀而倒下,反之则会产生抗体而愈加强壮。而对这贴毒药最强的抵抗莫过于沉得住气。《医院》就是沉得住气的作品。我不给《医院》贴上耀眼的光环,也不充当高高在上的评论家去强行标注。面对这种创作,我惟一想做的是当好个认真的读者。我相信这种写作的高度,也尊重这种写作的厚度。
毫无疑义,《医院》是年中国诗歌最具震撼力的一首杰作。在一个病态无处不在的时代,蔡根谈用自己的写作抵达了人类存在的隐秘角落,视病态为常态,并激活了回响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活下去”的勇气与尊严。这首诗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划时代”——让人看到当前诗人正努力对“应景写作”的“快感时代”进行一次深刻的自省与修正。“病态主义”的提出则代表着中国诗歌的“病态时代”正在来临,明证了当前实力诗人并非像人们诟病的那样,盲目地搞“诗歌革命”、“只破不立”。它是70后诗人在继“下半身写作”之后又一足以影响中国诗歌现状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诗歌探索。它能否产生恒久的艺术价值,还需要时间去证明,我愿意拭目以待。
(任意好,诗人、评论家)
》江雪:一种“疾病叙事”的诗学可能性
蔡根谈是中国70后代表诗人中个性极为鲜明的一位。接触他的诗,已经有十年了,他是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另类。独立杂志《后天》“-中国先锋诗歌档案”收录了他的诗,正是基于他作为70后诗人代表的重要性。蔡根谈的诗有口语特质,抒情叙事方式是粗中有细,直抵现实残酷,直抵灵肉疾病,诗中时常涌现出让人震颤的语词与诗意。“医院”是蔡根谈诗歌中埋设的一个重要的关涉时代、社会与灵魂的深度意象与隐喻共通体,“医院”既可以置换为“医院”、“医院”,也可以置换为“医院”,可大可小,大至整个中国,小至乡镇。同样“海南病人”可置换为“广东病人”、“北京病人”和“中国病人”。蔡根谈的写作具有现实批判性与诗学思考的在场性,他的思想与表达全部真诚地倾注于他的诗歌写作中,不矫情,不虚妄,不妥协,他敢于并且善于通过他独特的诗歌语言与风格来呈现政治、人性与灵魂中黑暗的一面,从而让他的诗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最早发现和正在构建一种可以命名为“疾病叙事”的诗学可能性。
(江雪,当代诗人、批评家、艺术家)
》向卫国:现实世界在个体心灵中的图谱式呈现
在个人的阅读经验中,大约诗或者广义的文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阐释的,一类是不需要阐释的。海南诗人蔡根谈的诗无疑属于后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在文学文本中真的存在所谓“召唤结构”,那么优秀(如果不优秀就不用谈了)的文本大约也可分为两类:一类召唤阐释者,另一类召唤读者。也就是说,前一类往往阐释者众,普通读者却寥寥;后一类拒绝阐释,但读者可能众多。蔡根谈的诗无疑也是后者,因为前一分类和后一分类本质上是一回事。据我所知,蔡根谈的诗拥有很多读者,但严肃的评论者却少之又少,这里面可能有两种心理在起作用:一是认为评论这样的诗无法展示批评的智慧,二是干脆认为这样的诗不值得批评。当然更可能是两种心理兼而有之。
作为一个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以诗歌阐释为业的读者,我上面的话无异于推卸责任:对蔡根谈的诗,我真的有无从谈起的感觉。因为它们所要表现的东西几乎一目了然,要谈也只能王顾左右地谈,如果直接去谈文本的内容,等于在蔑视所有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个人认为,阅读和接受蔡根谈的《医院》这样的诗歌,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文学观念或者诗歌观念问题,而不是任何语言技巧或者阐释能力的问题,就好比当年人们接受杜尚的小便池一样。
从文学的观念来看,无论你持一种本质主义或者反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又无论你持一种形而上学或者反形而上学的文学观,我们都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至今并未找到文学(以及诗歌)的本质(或者没有,或者有却没有找到)。以往的所有文学本质观都是不正确的,当然也都不是完全不正确的,它们都说出了文学的某一特性(其实更多的是功能),但都不够完整。比如古老的摹仿论、浪漫主义的主观表现说、结构主义的文本本体论、心理主义无论先天的心理同构说还是后天的无意识积淀论、语言主义的语言本体论,等等,都抓住了大象的鼻子或者眼睛,都没有错,也都不正确。迄今为止,在诸多的理论中,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理论出发的文学观也许还是最靠谱的,因为它把“存在”放在“本质”的前面,把“现象”放在经验和直观的后面。而文学与其说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存在,不如说是呈现世界本身。当然,世界一旦呈现出来,所有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生发出来了。文学也可以解释世界,但必须是在呈现之后。
在这个意义上说,蔡根谈的《医院》这样的诗歌就是现实世界在个体心灵中一种图谱式的呈现。不过,这种呈现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海南”并不只是海南,它可以是中国,也可以是世界;“医院”医院,它可以小如你的家庭,大如你的国家,远到晦暗的未来时代,近到此刻如“医院”一般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的当下社会。
因此,诗中一切具象的描写,既是真实世界的记录,也是某种国度的人类当下生活的提喻式呈现——生活本身的范围和复杂、变态、无序、冷酷的程度远不止于此。正如这首组合式长诗的第一首开宗明义所言:
医院里
其实住在哪里
都没什么区别
外面医院
作为所谓的评论者,我好像没有能力说出更多的东西了。最后提醒两点:
第一,在这么长的一首诗中,只有一处给我们留下了一点温暖的火星,我不知道是应该说弥足珍贵,还是说无足轻重:
59.病人有真情
她的子女在
为了该谁付药费大声争吵
她蹲着老泪纵横
怨天哭命
一位也来看病的陌生老头
白发苍苍
颤巍巍地
把她扶起
帮她拭去泪水
第二,构成长诗的每一首短诗都有序号,而序号并不是按顺序排列,所以这首诗可以从任何地方读,也可以按任何顺序重新排列。这种无序状态是为了对应现实世界的无序吗?同时,如果把诗的序号重新从小到大排列,中间会有不同宽度的跳跃,也许从2一下就到了9,从一下又到了,中间随机出现大量的残缺,是诗人在暗示我们,诗歌对世界图景的呈现永远都是挂一漏万的吗?另外,在诗人给出的这个现实的文本中,诗从“”开始,到“0(太平间)”结束,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的安排——从“”医院,必然的结果却是生命归“0”。总之,在诗的结构安排方面,诗人肯定是有他的想法的,读者也许还可以不断发现。
(向卫国,诗人、评论家)
》一个偶然路过的家庭煮妇:“以诗论诗”之经典之作
就像初次约会的恋人约你在一家完全陌生的餐厅,他在等你到来之前,自己先点好了美味佳肴,你完全不知道它们的上菜顺序以及口味寡淡,这时候,等待你的会是种种可能。第一道菜,你会知道它的口味,第二道,让你明白它的咸淡,第三道,增加了丰富感,第四道,有了变化……但无论如何,这种未知都让你打起了十二分的好奇和专注力。我在打开这首《医院》时,面临的就是这种境遇。在它的庞大而错综的信息面前,我甚至是不知所措的。
从“病态主义”写作到《医院》,成就了这一首“以诗论诗”之经典之作。它的人物庞杂,从微观的细菌到宏观的人类进化史、从婴儿到垂死挣扎的年迈者、从病人到医生、从一个病人的孤独梦到另一个病人的白日梦,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更迭,写得酣畅淋漓、切换自如。它在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叙述风格。在编号的排版上颠覆了以往的阅读常规,是“随意的”、“错乱的”。在分行上,在行与行之间会“突然”掉入一段落类似“公文”、“告示”、“新闻”类的文字,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花样百出”却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博人眼球而耍的小把戏。我认为这恰恰契合了《医院》这首诗的主题。事实上这是一次开放性的非线性写作。它的结构脉络是多线交叉的,在段与段之间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跳跃感,快意的、自由的跳跃。这在它相对压抑而令人绝望的文字上实在点缀了不少的小趣味,简直是谢天谢地。嗯,我说的是,它们构成了一种平衡感。但在它的衔接处又隐含着某种必然性,这是一种依靠细节来进行联结的能力。在蔡根谈的《艳字舞》、《子宫坏了》等文本中都证明他善于利用细节上色度的差异来刻画人物,丰富整体。他拥有这种捕捉细节的自觉。
在《医院》节与节的切换中,有非常多的作为联结关系而使用的意象组合。比如在第59节《病人有真情》与下一节,第节《清洁工阿姨》,这两小节中,上一行的“帮她拭去泪水”与下一节的“清理垃圾”,“拭去泪水”与“清理垃圾”运用了这一细微的动作类比来进行联结。这一类比具有“声色”的画面感。实际上它类似于电影语言中的“转场”技巧:利用相同的或者类似的物体与下一个画面流畅地进行转换。而在第节《穷病人》与下一节,第59《病人有真情》当中并没有出现明显可见的联结意象,它们使用的是另一个技巧——制造对立面,悖论技巧,也就是矛盾,对比法则。用“穷病人”家人四处奔走借钱为其治病这一细节,对照下一节的“子女”为了付药费大声吵闹。两两细节,两相对照,凸显出了人物色彩质地上的差异,形成诗歌维度和张力。第15节《失语者》中,在“太多不该说的‘话’”中,由“话”而入,继续为紧接着的第49节《病人黄国红》制造悬念,切换到了“文革”、“批斗”、“大跃进”里,那是一段以告发、检举为荣的特殊历史时期。“黄国红”生于“10月1日”以及悼念词似的总结——“是贫困交加的一生,是战天斗地的一生”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使得“黄国红”这一名字具有了文字符号的意味。而对比当今,则讽喻出了时代的罪恶与疯狂。它对人性的泯灭是无法撤销的,双关语“病入膏肓”的运用,更是暗示了它两种不同质地的不可救药,身体上的,灵魂上的。
《医院》这首诗是开放性的,它能带你四处穿行。这非常神奇,又富有神秘感。它内在的肌理纵横交错,抽其任意一缕都能够自行发展。一首好诗它具有这种完全自给自足的品性,我认为《医院》正是这样一首杰作。它的价值还远未被探明,它仍有待被重估。
(一个偶然路过的家庭煮妇,非常讨厌做饭的家庭煮妇)
》还非:《医院》与永恒母题有基因联系
《医院》我大约在十年前已经知道并读过(下简称《医院》),作者是生活在海南的先锋诗人,是当年诗江湖论坛上的诗友,当时他的笔名叫“花枪”,曾寄赠一本其编著的《低诗歌运动》民刊创刊号给我,现在还放书架上。我已近晚年,所有书架上寄赠的诗歌,它们都将留给时间长河而不知所终。
诗江湖论坛停止运转后,花枪其名似乎也真成了诗民间传说中的花枪一样,不见踪影了。现在,他用蔡根谈为笔名,而咨询白癜风专家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