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十分揪心的新闻:
一个孩子长期受校园霸凌,但却从未将此事告诉父母。
直到有一天,孩子像交代身后事打电话给父母,才知道孩子原来受了这么多的苦。可惜一切都晚了,当电话挂后,孩子纵身一跃跳楼自杀。看完这则新闻,我如鲠在喉,心里冒出无数个问号:为什么宁愿去死也不让妈妈帮助自己???然而,类似的事情却频频发生。16岁女孩跳楼自杀后,父母才发现女儿欠债17万元。一间寄宿幼儿园的凌晨,5岁男孩被活活刺死后,父母翻看以前的监控录像才知道孩子常年饱受同学欺负,悲痛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宁愿藏着掖着,也不求助父母?2曾在网上看到一段戳心的话:其实我这代人,很多是没有后路的,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时,没有外界默认的避风港。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好了,回到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重新振作再出发。低谷时,家人甚至会给予更大的压力。我看到很多的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现状。我们心里都知道,如果心中的苦能向父母倾诉,而父母又能理解,再苦的事情始终会熬过去。但是,为什么孩子们不向父母倾诉呢?有人说,他小时候割伤手都是偷偷自己抹药——小时候告诉爸爸谁谁打我了,爸爸说:你自己要去招惹他,活该。我说我没有,爸爸说你不招惹他,他怎么会打你……有人说,他心里一直埋藏着一个阴影。9岁那年,家里开商店,有人卖啤酒,我去拿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手臂大腿都是血,母亲没有安慰,她的眼里只有啤酒,对我一顿狂打。至今手臂大腿的伤疤都在,可是我心里的伤疤比这更深。甚至更有人说:我每次找不到东西,都会被妈妈狠狠地训一顿,“又把东西乱放,找不到了吧!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轻松一下?你会不会哪天把自己也丢了!……”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毛病,可是妈妈这样说我,我真的很难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尚若能从父母中找到救赎,谁又那么笨,自己独自煎熬呢。不向父母求助,只因为,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不理解,父母不接纳。前段时间,发生一个真实案例。一位高中女生怀孕了,想向父母求助说:“我们班里有女生怀孕了。”爸爸说:“这么丢脸的事情,去死了算。”然后,女生绝望地走向厕所的窗口,一跃而下。然而,社会上还有一组更恐怖的数据。63%的00后选择屏蔽父母朋友圈,理由除了不想父母过度干涉外,还有绝大部分说被父母看到了会挨骂。而且,这一比例还随着孩子年龄变小提升。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3孩子和父母,从小一起生活,无论喜或悲,都应该跟父母分享才对。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为什么如今孩子遇到问题宁愿跟陌生人讲,宁愿藏着掖着,也不愿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呢?玩笑的靖生:小时候被同桌打,无缘无故的那种,肚子上挨了一脚,躺地上半天起不来,回家和父母说,他们的反应是:肯定是你招惹的他!肯定是我的错,骂了我很久,也没给我讨回公道。但伤害可不是只因为一件事酿成的。还有一次去买东西,因为计算错误多给了5元钱,回家当笑话说给他们听,结果却被骂得狗血淋头……以前,还经常掉钱,特别可怕。慢慢的,到后来什么都不愿意说了,一点支持都没有,还要给我更大的精神伤害……Amber:小时候父母对我总不信任。每当我说一件事逻辑不对的时候,就觉得我是撒谎了。有一次,我和一个女同学一起走路回家,被爸爸看到立马劈头盖骂。不被信任不被尊重的日子过得好辛苦。孩子一次次求助时,被父母责骂不理解不信任后,开始不跟父母讲了。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意思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不支持不理解不信任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摧毁一个孩子,让他失望三次就够了。可正是这一件件失望的小事,慢慢地,让孩子无论再多的情绪,也不会再告诉父母了。即使他内心饱受煎熬,也不会向父母求助,透露一丝心声。就像一只小狗被铁笼困久了,即使门已打开,即使它知道外面的世界一定比里面好,但它还是不敢出去。它想,但它不能,因为内心有声音叫它不要,会痛。多么扭曲的心理。很多时候,如果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不及时处理的话,日后对孩子将产生难以估计的痛苦。4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因为每个孩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我们掏心掏肺爱孩子的时候,能不能抽空反思一下,这爱是正确吗?有利吗?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吗?◆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从冰箱拿出一瓶牛奶,却不小心摔碎在地上,弄得一片狼藉。小男孩惶恐无措,妈妈却平静地说:“我平时没有见过这么多牛奶倒在地上,在收拾前我们不如先来玩一玩地上的牛奶吧。”玩耍过后,妈妈又说:“牛奶是你倒洒的,你可要负责收拾干净哦。”于是,妈妈在一边教男孩怎么收拾最干净,男孩也跟着做了。这个小男孩就是著名的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在他长大后回忆起这件事,他很感激父母,在他犯错误的时候,没有责骂他,而是给他轻松的爱,让他一直健康成长,才成就了如今的他。没有不会犯错的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感受到被接纳,孩子才会愿意跟父母分享,才会变得不再害怕犯错,正视自己的错误。接纳,不是溺爱,而是给孩子一次次试错机会,让他在错误中学习。接纳,更不是纵容,而是知道你不优秀压力很大,还是选择理解、鼓励和你一起面对。年6月3日起,防弹少年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