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本章有两解。一说:上达达于道,下达达于器。如为农工商贾,虽小人之事,亦可各随其业,有守有达。若夫为恶与不义,此乃败类之小人,无所谓达也。一说:君子曰进乎高明,小人日究乎污下,一念之岐,日分日远也。前解君子小人指位言。后解君子小人指德言。今从后解。
先生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
——钱穆《论语新解》
①上达、下达:达,通达。上达于道,下达于器。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于形上之道,小人向下陷溺于形下之器。”
此章有两解:一从本末义利为说,如《集解》何晏注:“本为上,末为下也。”
又皇侃《疏》:“上达者,进于仁义也;下达,谓达于财利,所以与君子反也。”
盖“上达”达于形上之道,可探希圣希贤之本;“下达”达于形下之器,唯执求财求利之末。
故此章实亦涉及义利之辨,君子上达而喻于义,小人下达而喻于利。喻、达二字,异词而近义也。
一从天理人欲为说,如朱熹《集注》:“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按:夫子多次言及上下,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关于“达”,《论语》中亦不止一见,如夫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赐也达,与从政乎何有?”又以“达”比“闻”更高一次第:“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故有人以为“君子小人”指位言,“小人下达”乃指“达分地之利”,并无道德上之贬义,不宜理解为日趋下流。此说虽有理,然不周洽。须知夫子尝自称“下学而上达”,则此处“小人下达”即便不能解作“下流”,恐亦绝非“下学”之义。
窃谓上达、下达之间,当有一“中达”境界。欲上达,必由中达,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欲中达,势必下达,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何谓“中达”?盖即夫子所谓“下学”也。学知、困知,己达、达人,博文、约礼,皆“下学”“中达”之境。
相反,“放于利而行”、“小人穷斯滥矣”、“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便是“下达”。如说“上达”乃合于天德,“中达”是合于人道,则“下达”便有耽于物欲而“人化物”之可能。
何谓“人化物”?《礼记·乐记》说:“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夫物欲固为人之本能,然若徒知贪财好色,不知贤贤好德,必然放辟邪侈,堕落下坠,以至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也。
曾国藩有言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此语甚有力量!隐然有不"上达"即"下达"意,而"耕耘"者,其实亦可理解为"中达""下学"之后,自然可以"收获""上达"也!
又,子贡说:“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其言虽为商纣辩护而发,却也透露出君子小人虽其性相近,却因习染追求之不同,而差距日远日大之事实。因此,即便以“下流”解“下达”,亦不为过也。
吾国传统文化,正因有此上达、下达之别,故给人以复杂而矛盾之印象。如同一意思,常有完全相反之表达:有“士可杀不可辱”,又有“好死不如赖活着”;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临难不苟辞”,也有“好汉不吃眼前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或以为中国文化虚伪多诈,殊不知此正“上达”与“下达”之真实写照,正如有君子必有小人,余如阴阳、虚实、正反、高下、雅俗等相对之范畴,皆可作如是观。
君子上达,实亦关乎天人之际,即“性与天道”的形上追求。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夫子所谓“下学”,即博文约礼,贯通人道之“理境”;所谓“上达”,则指上知天命、以人合天之“道境”。
《易传》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正君子法则天地,故能与天地合其德之妙境也。夫子将君子、小人、上、下四者对举,岂无深意哉?
上达、下达皆属动态变量,上达至难故显其高,下达至易故见其卑,学者不可不知也。
世上所以有教化,正为化性起伪,引人向上。正如"慈"不须学,而"孝"则须教,故有《孝经》而无"慈经";同理,"下达"或曰"堕落"乃一"自由落体"过程,亦无须学习,而"上达"或曰"升华"则属"扶摇更上",必须要有一强力提澌,否则必如断线风筝或折翅飞机,只能"俯冲而下"矣!
夫子道大德全,智仁勇三德具足,故能洞悉人性,周流无碍,其发言遣论,常能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其德言之力,真如雷霆万钧,足以震聋发聩,千载之下,犹令人意动神摇!
——刘强老师
道德经58章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②
其政察察③其民缺缺④
祸兮福之所倚⑤
福兮祸之所伏⑥
孰知其极⑦?
其无正
正⑧复为奇⑨
善⑩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政治宽厚,人民自然淳朴
政治严苛,人民反生狡黠
灾祸啊,幸福却跟它形影不离
幸福啊,灾祸就伏藏在它中间
谁能说清楚这种变化的拐点?
祸福的这种变化啊没有定准
堂正的,反过来却变成奇诡
善良的,反过来却变成妖孽
人们的迷惑已有很长时间了!
所以圣人会做到:
方正而不割伤人
锐利而不刺伤人
直率而不要放肆
光明而不要耀眼
杂阿含经经
(二三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