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作品系列新一代哲学明星如何C位出道

韩炳哲Byung-ChulHan年出生于韩国首尔。年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已有十六本著作,其中《疲怠社会》一书运用了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概念“山寨”。他亦围绕山寨概念专门撰写《山寨:中国的解构》(Shanzhai:DekonstruktionaufChinesisch)一书。

“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爱欲之死》,页13)

《爱欲之死》作者:(德)韩炳哲译者:宋娀版本:中信出版集团年3月

《在群中》作者:(德)韩炳哲译者:程巍版本:中信出版集团年1月

《精神政治学》作者:(德)韩炳哲译者:关玉红版本:中信出版集团年1月

对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偏爱,贯穿了韩炳哲的整个写作。

韩炳哲认为,法国哲学家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已不足以描述大数据时代。

很多年后,面对一篇篇经由人工智能(AI)撰写的严谨规范、长篇累牍并且了无生趣的诸如“海德格尔的情感概念”“黑格尔与权力”“禅宗哲学”那样批量生产的学术论文,韩裔瑞士籍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Han)或许会回想起年他开始出版《爱欲之死》《在群中》《精神政治学》等等批判哲学小册子的那个群哲陨落的荒芜年代。

1“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在那个时代,历经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那样神祇一般的白种已故男性哲学家将近一百多年的思想统治,再到巴丢、瓜塔里、奈格里、齐泽克等高峰耸立活跃但却又仿若昙花一现的白人男性思想家,西方哲学届的学术种子选手似乎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齐泽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因为被记者不慎称为“教授”,吹胡子瞪眼睛地发出了诸如“你们全家才是教授”那样振聋发聩的对骂。

彼时,历经康德和黑格尔式哲学体系的幻灭,一代代西方思想家已然从如何建构一个红光亮高大全的哲学体系的美梦之中骤然惊醒,逐渐成长为了反对“体系”和“整全”的离经叛道者,似乎诸如“学者”和“教授”都成了“思想”的反义词,只有批判和解构才是正确哲学思考的唯一通途。

很难想象年出生在韩国的韩炳哲是如何找到这条通往哲学的批判之路的。自从逐渐蹿红之后,韩炳哲似乎排斥一切采访、宣传和媒体曝光的机会,变得越发隐匿和神秘了起来,以至于仅从他早年的那些支离破碎的履历之中,人们很难拼凑出他中青年时代的样子。

我们只知道他曾在首尔的大学攻读冶金专业,年代到德国学习哲学、德语文学和天主教神学。在年,韩炳哲以35岁高龄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扎实的“海德格尔的情感概念”这个传统现象学研究的经典主题。六年后,韩炳哲加入巴塞尔大学哲学系任教(-),在那里完成了他的教职论文。此后,韩炳哲曾任职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至今)。

随着《疲怠社会》()、《山寨:中国制造的毁灭》()、《透明社会》()、《爱欲之死》()、《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和《精神政治学》()等著作的出版和译介,韩炳哲一下子变成了西方学术圈中一颗炙手可热的新星。他的每部著作一经出版,就被迅速翻译成了英法意西葡韩希中等多国语言。按照自从年以来韩炳哲每年出版一部短小精干论文集的发表势头来看,如今只有六十岁的他正当壮年,他的思想在未来还有进一步展开与发展的可期性。

除此,超高颜值的盛世美名,似乎是他的另一个人设卖点,正如当年被冠以美男哲学家之名的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一样;西班牙《国家报》(ElPaís)更是将韩炳哲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这些加分项都让人不禁更加好奇,这位学术新星究竟讲了些什么?

每个学术男都有他的师承、生命历史和学术轨迹,韩炳哲也不例外——对海德格尔的无条件偏爱,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之路。《爱欲之死》、《在群中》和《精神政治学》的论述,无处不笼罩着海德格尔的经典术语(比如“无名之辈”(Niemand)、“重要人物”(Jemand)、“筹划”(entwerfen)等等)。这些生僻词似乎为每一名读者设立了一道天然的阅读障碍——“不懂海德格尔者勿入此门”,正如古希腊柏拉图学园门口刻着一道“不懂几何者勿入此门”的标语一样。

不过仔细阅读之下,读者也不难发现,就算不懂得海德格尔独创的那些术语体系,仍然不会影响对韩炳哲本人想要讨论的话题的把握,这也正是韩炳哲的批判哲学小册子之所以厉害的地方。与那些以疯狂批判和否定海德格尔、自断德国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传统的“名门正统”学院派德国哲学家不同的是,韩炳哲笔下的海德格尔,是一罐充满爱与友爱的黄金蜜糖:韩炳哲对海德格尔的引用,丝毫不谈及海德格尔饱受诟病的纳粹牵连,尤其偏好海德格尔在《与妻书》(LetterstohisWife)中的一个几乎无人注意的小段落,在那里海德格尔谈到了哲学与爱欲之间的关联。海德格尔说,“每当我的思想又迈出关键的一步,每当它朝着未经开发的领域探进一步,神那扇动着的翅膀就会触碰到我”。(《在群中》,页30-31;《爱欲之死》,页73)

2韩炳哲的哲学关键词

爱欲

哲学是对他者的爱欲,是与思想和自我密不可分的,这既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主题,也是韩炳哲《爱欲之死》试图向大众传达的核心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爱欲是思考的前提,它是柏拉图的“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爱欲之死》,页80)这既是海德格尔在谈到哲学与爱欲的关系时所试图回溯的思想史关联,也是韩炳哲众多批判小册子试图唤醒的哲学可能性。

在其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爱欲之死》()中,韩炳哲开宗明义地将他批判哲学的矛头直指现代社会中爱欲之死的症候——“自恋”情节。自恋意味着当代人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ly/19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