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城谈ldquo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

郭汉城谈“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

柳青青

整理

编者按

年9月10日,适逢教师节,梅兰芳纪念馆刘祯馆长一行赴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郭汉城老师家拜访,为郭老带去教师节的问候的同时,就“梅兰芳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等问题采访郭老。郭老年逾百岁,精神矍铄,就“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的实施工作及团队建设进行了指导。

“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及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这个课题,资料是有的,而如何能成为一个体系,倒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确实需要研究。

关于“体系”的问题有人已经开始做了,但是做法各不相同,有的涉及的很宽,比如“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这种比较复杂,因为中国戏曲是个很大的概念,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这里面涉及剧种、剧目等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比较困难。还有的研究范围小一点,只做一个剧种,这样就相对容易一点。谈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据最新的普查结果是个剧种,如果谈“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得把这个剧种都做好研究概括进去,这样才能使概括出的理论对哪个剧种都适用。

与“梅兰芳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相比,“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一个更广、更大的问题,他们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尤其是在基本规律上。虽然说京剧不可能只有梅兰芳,戏曲也不是只有京剧,但是梅兰芳可以说是京剧艺术家中的典型人物,是有代表性的,通过总结梅兰芳的表演程式,概括出符合基本规律的东西,就能够涉及到一些有关京剧、有关戏曲(体系)的问题。以梅兰芳为主,把他的创造、发展,与时代的关系,与各种地方剧种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搞得具体一些,搞出一些符合基本规律的东西。不要轻易地把“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扩大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这样做会增加研究的难度。你们这个项目,从一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入手,我觉得很好。我倒觉得,谈“体系”的问题,不妨从小开始,小的问题慢慢会承接大问题。我们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先从小处进去,再慢慢涉及到更多的问题,我认为你们这个题目比较切实,可操作性很强。

梅兰芳表演里各个方面可以概括的东西很多,梅兰芳剧本很多,事例也很多,他的资料保存较为完好、丰富,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找出有代表性的东西,对梅兰芳做一个平生的概括,想要解决京剧的问题,梅兰芳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人物,包括他的表演程式问题、行当发展问题等等,而这其中就可能大量涉及到京剧各个方面的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不要放得太大,一旦放开,涉及的问题太多,可能就不好把握了。而有些问题需要侧重来谈,比如梅兰芳的表演程式问题。梅兰芳对表演程式的发展创造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梅兰芳不但继承了戏曲表演的程式和传统,而且他是发展的,经他发展的程式有梅兰芳自身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侧重来谈。有些人对戏曲有不一样的评价,说来说去观点还是集中在程式问题上,有的人觉得把这个程式去掉了,戏曲就自由了,但是把这些程式的东西去掉了,梅兰芳还有什么?戏曲还有什么?当然,不是说研究梅兰芳就要把他捧到多么高的高度,在梅兰芳那个时代,他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功,但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要给梅兰芳的成就找到一个恰当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要做出点“真”的研究来。

有一些资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比如齐如山的资料,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sc/13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