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行为不值得提倡吗告诉你正确的追星姿势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小侄女高二在读,是王俊凯的死忠粉,手机屏幕、电脑桌面都是她的“凯宝”。

还跟别人商量,开展什么后援会活动。

我弟妹生怕女儿追星影响高考,先是断然阻止,再是雷霆万钧,后来苦口婆心,直到声泪俱下,娘俩之间已经剑拔弩张。

读研的表妹见状把表嫂劝到一边,跟小侄女谈了起来。

我知道,表妹读高三的时候,喜欢的是韩剧《太阳的后裔》里的宋仲基。

她收集关于他的一切消息,从小到大,家庭出身、生活经历,包括他原来女友的照片,家人的照片等等。

因为面临高考,没人敢极力阻止。

可是姑姑和姑父特别担心,怕表妹高考会受影响。

仔细观察,俩人发现,表妹虽然每天神神叨叨,跟电脑桌面上的偶像问早安、道晚安,经常抽空看几眼已经看了好多遍的神剧外,其他没什么异常。

晚上在学校自习回家后,还常常温习到夜里12点。

习题一套套地做,参考书一本本地读,时常嘴里嘟嘟囔囔,该背诵的一点也不含糊。

家长会上,老师点名表扬,说她比以前更刻苦,进步飞快。

姑姑有点晕,担心她是走火入魔,让我这个同龄人跟表妹聊聊。

因为我也喜欢那部剧,也喜欢双宋,所以,表妹对我一点儿不掩饰想法。

原来,她想去韩国读书。

以她的成绩,读一个普通的一本没有问题,但要上院校,就有点儿悬。

但是,因为这部剧,这个人,她决心要读一所院校商贸专业,因为这个专业是二加二,即在国内读两年,再到韩国首尔大学去读两年。

想成行,必须得成绩够人家这个院校的分数线,表妹决定拼了。

一定要去偶像生活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心理上会有无限满足。

当然,一定要去偶像曾经就读的成均馆大学看看。

我看着一脸坚定的表妹,真的被她的决心感动。

我鼓励她:“如果追星能让你突破自己,考上更好的学校,我支持你!”

她目光灼灼:“姐,他那么好,喜欢他的人,要配得起他的好!”

---

今天,表妹已经从心仪的学校毕了业,考取了南方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尽管她在韩国读书的两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偶像,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

她这个只能考个一般一本的小女生,当年居然考到了全校第二名,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黑马”。

而且,她从那一年起,像是开了窍一般,懂得了怎么学习,大学期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到又考取了研究生。

总之,感谢宋仲基!

追星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偶像崇拜。

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价值认同。

偶像崇拜心理几乎跟随我们一生。所以说,追星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人生经历。

人们从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追星。小时候崇拜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眼中的巨星,几乎无所不能。

长大一点,随着人际关系扩展,孩子开始寻找父母以外的崇拜对象。例如老师,同样的话,老师说了就比家长说的更有用。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感情日益丰富,对某个特定明星追捧的情况就常见了。

这个时候,他们对父母反而是一种反感和叛逆的心态。

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说过:“当我7岁时,我发现我父亲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发现我父亲真是什么都不懂,而当我21岁时,我发现我父亲还是很有智慧的。”

这个过程几乎每个人都有。

孩子早晚会有一天,追星行为会随着年龄段而淡化或得到升华。

所以,不要一味地质疑和否定追星这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心态。

只要不会达到“杨丽娟痴迷刘德华”导致老父亲跳海身亡的悲剧程度,都应该理智看待追星行为。

那正确的追星姿势是什么样呢?

追星的人,其实是给父母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了解孩子内心渴望的机会。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星最开始都是从明星的外在条件等表层性欣赏开始的,偶像的外貌,甚至专门喜欢他的眼睛、鼻梁、嘴唇等。

而像表妹那样,从表层欣赏深化到对偶像内在特质的崇拜,是一种实质性欣赏。

其本质是对偶像人格和气质的欣赏,将其视为榜样和力量,从而获的精神享受。

这种形式的追星,才有助于孩子们人格塑造和自我成长。

希望我们的孩子,在追星过程中,都能将偶像内在的优秀品质,变成自己努力前行的榜样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ouere.com/sezz/18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