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6670968.html
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印度制药业在中国变得几乎家喻户晓,而对于行业人士来说,印度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知道印度供应了全球50%的疫苗,美国市场上40%的仿制药来自印度,英国市场上25%的仿制药来自印度,大量的医药研发服务和临床试验都在印度进行。在美国,跨国企业的高管里面很多都是印度裔。陌生的是,印度的基础设施落后,大学教育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印度人又相当保守而传统,宗教的影响无处不在,那到底是什么让印度的制药业如此发达呢?带着这些疑惑,在我们则正上海高端制剂实验室负责人Vinay博士的陪同下,利用年底的一点空闲时间,我来到了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
我们先到新德里参加了CPHI,与各参展商等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新德里的交通拥堵不堪,空气污浊,没有什么像样的高楼大厦,到处都可见贫民窟,令人很有些失望。随后,我们又去了海德拉巴、孟买、普杰等城市,参观了近10家企业,两所大学,进行了多场面试,与20多位行业人士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印度制药业的优势开始若隐若现的展现在我的脑海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三点:
首先,印度制药行业的人力资源非常充沛。我到访的企业,其总监级别人员的平均工作经验动辄25年或30年甚至更长,而且是一直在做欧美仿制药和(b)(2)的申报。经理级别一般有10-15年工作经验,项目实操人员也大多有4-5年工作经验。反观国内,目前已经是80后的人在一线挑大梁了,而实验人员则多以应届生为主。人才短缺,经验不足,人员流动率高等,已经成为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因为历史原因,英语对他们而言就像母语一样。几乎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可以很流利的用英文交流,更不用说读写。这对于药物研发人员至关重要。毕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部分的制药文献都是英文的,读懂文献,就相当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现实的例子就发生在则正。我们在上海的印度制剂人员,确定一个缓控释制剂的处方一般不超过10次的筛选,一个速释制剂可能只需要五六次的筛选。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区别我想就是他们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参考书和文献,站在了高起点上。
以上两点,我觉得都是可以追赶的。只要我们沉住气,不折腾,凭中华民族勤奋与执着的精神,迎头赶上是必然的。特别是人才方面,经过一致性评价的磨练,我相信五年以后,行业里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制剂人员和临床管理人员。但还有一点,我却觉得难度很大。这次印度之行,深切感受到印度人特别团结。这一点在之前面试印度候选人时已经有些体会。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候选人没有通过面试,他会立刻推荐他的朋友,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推荐他们从未谋面“网友”来面试。这次印度之行,更是深切感受到了他们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印度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药价也特别低,国内市场小,因此很多药企在三十年前就开始走出国门,到目前印度的药品已经出口到了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互相之间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一起拿下了世界市场。在印度这短短两周内,听到的更多是对竞争对手的尊重与认可。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与改进。靠互相拆台、尔虞我诈是发展不起来的,抱团发展是必经之路。
短短两周的时间,只能是蜻蜓点水,但通过这次印度之行,更坚定了我引进更多印度科研人员、增加与印度制药企业和研发公司的合作等方面的决心。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则正医药参加CPHI
则正医药在孟买大学学习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